這本十年前的著作,曾經改拍成電視劇,引起社會一陣討論,聽說內容很沉重,我一直沒有勇氣看。
生養孩子,無疑是一場冒險。挑戰未知,成果未知。
唯一確定的是你得拿整個人生去賭,而且無法退出。故事的篇幅不短,卻讓我欲罷不能地接著看,好久沒有這種被故事情節吸引而放不下書的感覺了,但,這是一幕幕的真實人生。2025年的今日,不知道這些劇情是否依然每日上演著。
人生如戲,有時,比戲劇更精彩,更離奇。
做了多年的居家醫生,看過數百個家庭,那些被病痛盤踞、被經濟束縳、被絕望纏繞的人生,其中的人性、執念、情感、掙扎,像是千年樹根的錯雜,找不到結點。是以,書裡的情節雖令人驚嘆,卻不難理解。
做為孩子的時候,我們有怨,有不甘,總覺得自己毫無決定和選擇權;做為父母的時候,我們有悔,有累,充滿著不得不。
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大部分為人父母,想做「正確」的事,想給孩子「最好」,想要讓生活「無悔」,這一切的想法,最初出自「善意」和「愛」。
但事實是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做。沒有任何一個準則,沒有先知, 更沒有重來一次。如同我們面對上一代的父母,雖然彼此成為了「親人」,其想法、價值觀、所處的環境、社會卻可能天差地別,而最後對於事物對錯的堅持,生活的磨擦,意見相左,都在這過程中一次次撕裂了「善意」與「愛」,一代傳一代。
最初,我們想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樂,最後我們的期待卻無限制地擴張了開來,於是傷害就無可避免,我們也失去了最初凝視孩子的初衷,曾經在某個時刻,我們光是觸摸小孩柔軟的掌心就滿足不已。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也有些人,天生就不適合當父母。
對於自己的了解和探索愈少,愈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進了「誤區」。
小孩不是滿足家長欲望、想像的容器,或者是載體。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們屬於自己,不是家長或任何人的所有物。不要把孩子當成父母成敗和展示的成果。「為了小孩的福祉,願意犧牲奉獻出所有的一切」 這種想法對孩子來說真的好可怕。
說到底,這個社會所看重的「成就」「權力」「地位」,難道不是讓許多人失去了認識自己的機會,忽略了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情緒覺察和管理,也是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和經營的事,而最終只能在實際生活不斷衝撞或懊悔中再修正前進。
家長可以給意見,提供小孩你的觀點,與小孩討論,但是,最終做出決定的人最好是小孩。這是他的人生,他得學會肩負起下決定後所因應的責任。家長若執意做決定,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溺愛,因為他始終學不會如何掌理自己的人生。
說來殘酷,雖然父母給予孩子生命,和生活所需的一切,但父母的愛是為了最終的分離而存在的。下一代能夠自由自在地開展生活,發揮潛能活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那便是父母在孕育生命時所能達到最好的成就。
----------------------------------------------------------
- 書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作者:吳曉樂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