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碩博士生說:「我其實也不是不努力,只是每次與指導教授 meeting 前都很焦慮,不知道要講什麼。」
這是常態,因為你沒準備好「思考框架」。
下面這三個問題,就是我觀察許多高效研究生會在會議前 30 分鐘,獨自問自己的「預熱提問」。▋問題一:我這週最值得分享的進展是什麼?
不是列出你做了哪些事,而是挑一個「教授會覺得有趣、有價值、有進展」的點。
即使你沒有完成什麼重大結果,也可以是:
• 改了一個程式碼的邏輯,導致結果更合理了
• 嘗試閱讀某篇經典 paper,發現核心觀點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對話性
• 做了一張圖,圖得不好,但發現這個可視化邏輯不對
教授不需要你完美,只需要知道你「正在進步」。
▋問題二:我目前卡關的最大點是什麼?我試過什麼解法?
不是只抱怨卡住,而是用「系統化」方式描述卡點:
• 是方法卡?資料卡?還是理論理解卡?
• 我有試過查文獻、改方法、問 ChatGPT?還是我其實沒時間處理這個問題?
這樣教授比較知道如何幫你,也會覺得你是個「有嘗試、有自我追蹤」的研究夥伴,而不是來丟問題的「伸手牌」。
▋問題三:我想請教教授哪三句話?
這個問題最重要。因為你要把 meeting 當成是「主動請教」,而不是「等待回應」。
三句話,可以是:
• 對於某個文獻你怎麼看?
• 您覺得我目前研究的目標會不會太大?
• 如果我打算做出一個 prototype,您會建議我先從哪裡下手?
你要把握這寶貴 30 分鐘,問出真心想知道、能幫助下一步的問題。
這樣結束 meeting 時,你會感受到「我有獲得」,而不是「又浪費一次指導時間」。
⸻
教授不怕你問,只怕你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
每週咪挺前,花半小時熱身這三個問題,就能大幅減少焦慮,讓每次 meeting 都帶來能量與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