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在與幾間企業交流的過程中,有些企業開始擔憂:明明已經想好下一階段的發展藍圖,卻發現團隊的基本穩定度還不到位,腳步也因此放慢了;導入規則與制度後,聽見年輕夥伴的疑問:「公司是不是變了?」也有些經營者提到,明知道該開始建立組織與流程,但心裡總有個顧慮:如果推太快,會不會讓團隊不適應、反而失去原本好不容易累積的信任與默契?
這些狀態看似不同,但本質上卻有共通點:組織正要往前發展,但管理的節奏還沒調整好。不是沒有意識到企業需要開始邁向制度化的過程,而是多數企業都卡在一個微妙的位置——在制度與文化之間,尋找一個既能穩定推進、又不失溫度的平衡點。
因此,這次想從「親力親為」走向「建立團隊節奏」的管理觀察來寫下這篇文章——
組織規模擴大後,管理也會走向不同的節奏
早期階段,公司規模小、人數單純,許多任務靠創辦人親自掌握、團隊憑著默契與彈性完成,一切靠的是彼此熟悉與互信,當機立斷、邊做邊調,就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當組織擴張人員變多,任務也愈來愈細緻複雜,這時管理的核心不再是「誰處理問題最快」,而是「我們要怎麼一起前進、不掉隊」。
這時必須有幾個轉變:
- 清楚的組織設計與分工:知道自己在哪個位置、負責什麼、如何與他人協作;
- 適任的人在對的位置:不是多做,而是做對;資源與角色需要合理配置;
- 制度背後的說明與轉譯:讓團隊理解目的是讓協作更順、配合更自然。
制度不是限制,而是讓大家有走得一致的「節奏」
好的制度不是為了否定彈性與文化,而是幫助更穩定地被保存與傳承下來。制度的本質,是建立大家都能理解與遵循的節奏與步調,讓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有明確的起點與接點。我們怎麼開始一個任務?
- 如果出現問題,要怎麼處理、向誰反映?
- 每個角色要承擔什麼?彼此之間怎麼銜接?
明明是想要創造一致的節奏,但為什麼有些時候卻覺得制度讓人感到繁瑣、限制或壓力呢?
或許我們再加點元素就會有些不同『連結公司的價值觀與語言,讓它不會變成冰冷的命令,而是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讓制度和文化不是對立,而是一體兩面。
學習如何建立制度,但回到公司卻推不動?
老闆們,你是否有以下感覺:吸取業界經驗學習如何制定制度、導入組織工具,但實務上卻常遇到:方法學回來了,放進簡報裡看起來也沒問題,但繼續往下進行就推不動,或者推了之後水土不服。
這時問題往往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在於缺少內部語言的轉譯與適配,畢竟方法是工具,而管理是語言。若語言沒有轉換成功,就算工具再好,也難以真正落地。
也因此制度建立同時,也需要同時思考:
- 有沒有把制度轉換成符合這間公司說話方式、習慣與文化的表達?
- 有沒有對齊團隊的理解與期待?
- 有沒有考慮制度導入時的節奏、溝通與參與方式?
當制度慢慢成形,管理者也會迎來轉變——從親自推動任務的執行者,變成節奏的設計者、支撐系統的搭建者,開始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長。
組織成長過程,管理也需要跟上節奏。從過去靠經驗與關係推動,到建立能夠讓大家一起走、一起懂、一起調整的節奏與系統,這是一段過程,也是一種組織開始邁向下一階段的宣示。
過程中,有些資深夥伴可能會懷念過去的自由與彈性,新進夥伴則渴望有更明確的任務邊界與溝通節奏;而制度的價值,正是幫助這兩種期待找到交集。
陪伴大大小小公司走過這段,必須說過程對於經營者是個不小的挑戰,需要面對的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因此建議經營者可以在建置同時,設計些環節讓團隊有機會參與或理解為什麼需要,也能幫助減緩推動阻力。
制度是幫助文化生根的土壤,不是框住它的框架。
當人、制度與文化能對齊,團隊不只能走得快,也能一起走得久、走得穩。
📎 作者|Lulu
專注於組織發展、人才培育與策略發展,關注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轉折與調整。
陪伴企業不同階段釐清方向、建立節奏,擔任策略落地的階段性經理人。
歡迎透過一杯咖啡時光,聊聊 →承啟事務所-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