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我受台灣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之邀,將進行一場線上分享,主題是「善用 AI 進行開放式學習」。
在 108 課綱中,高中推動開放式學習的機會其實相當多,例如「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專題研究」等,皆可視為開放式學習的一環。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貼近現實生活,能引導學生發展如觀察、提問、資料搜尋與組織、學習規劃、成果呈現等在傳統課堂中較難培養的能力,也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從長遠來看,這對學生因應快速且變化莫測的現實社會絕對有幫助。
然而,根據我在高中現場的觀察,多數老師認為開放式學習難以掌握。這類學習活動高度個人化,教師需投入更多時間,且常面臨跨領域問題情境,五花八門的挑戰確實讓教師頗感困擾。
因此,我希望藉這次分享機會,談談我如何善用 AI 降低教學負擔並提升學習成效。整體內容將分為幾個部分:
- 開放式學習有哪些特徵?
- 學習活動通常包含哪些元素?其流程又會形成怎樣的循環?
- 使用 AI 之前,如何建立 AI 素養,培養負責任的使用行為?
- 如何處理資料?
- 如何規劃學習?
- 如何呈現學習成果?

開放式學習的特徵包括:學習過程不具連續性、答案不唯一、研究目標可能隨著過程調整等。我最欣賞的是其「邊探索邊建立知識架構」的特質。這種學習型態其實與青少年喜歡的 RPG 闖關遊戲相似,若教師能善用這種架構來與學生建立連結,將更容易引起共鳴。
舉例來說,韓國暢銷條漫《全知讀者視角》中,所有參與者一開始的 Coin 值為 0,需透過完成各種任務獲得 Coin 以購買寶物,進而通關更困難的挑戰。其中還包含協同合作的要素(可參考異世界類動漫了解此文化),這樣的設計與新世代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貼近。

那麼,我們需要哪些能力來突破這些「學習關卡」?根據我在推動自主學習時的經驗,我整理出開放式學習中常見且必須處理的議題。在 AI 協作時代,部分議題可交由 AI 協助處理,但如觀察、提問、資訊篩選與目標設定等,仍需學生親自參與。

既然要使用 AI,我也特別設計了一個單元介紹 AI 素養(我的定義來自 Learning with AI這個概念)。相關素養並不困難,我會簡要說明年齡適配、資料真實性、多元使用方式以及 AI 使用的適當揭露——這也是因應大學入學需求與 AI 使用規範所設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