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善用生成式AI進行開放式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八月初,我受台灣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之邀,將進行一場線上分享,主題是「善用 AI 進行開放式學習」。

在 108 課綱中,高中推動開放式學習的機會其實相當多,例如「自主學習」、「探究與實作」、「專題研究」等,皆可視為開放式學習的一環。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貼近現實生活,能引導學生發展如觀察、提問、資料搜尋與組織、學習規劃、成果呈現等在傳統課堂中較難培養的能力,也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從長遠來看,這對學生因應快速且變化莫測的現實社會絕對有幫助。

然而,根據我在高中現場的觀察,多數老師認為開放式學習難以掌握。這類學習活動高度個人化,教師需投入更多時間,且常面臨跨領域問題情境,五花八門的挑戰確實讓教師頗感困擾。

因此,我希望藉這次分享機會,談談我如何善用 AI 降低教學負擔並提升學習成效。整體內容將分為幾個部分:

  • 開放式學習有哪些特徵?
  • 學習活動通常包含哪些元素?其流程又會形成怎樣的循環?
  • 使用 AI 之前,如何建立 AI 素養,培養負責任的使用行為?
  • 如何處理資料?
  • 如何規劃學習?
  • 如何呈現學習成果?


raw-image

開放式學習的特徵包括:學習過程不具連續性、答案不唯一、研究目標可能隨著過程調整等。我最欣賞的是其「邊探索邊建立知識架構」的特質。這種學習型態其實與青少年喜歡的 RPG 闖關遊戲相似,若教師能善用這種架構來與學生建立連結,將更容易引起共鳴。

舉例來說,韓國暢銷條漫《全知讀者視角》中,所有參與者一開始的 Coin 值為 0,需透過完成各種任務獲得 Coin 以購買寶物,進而通關更困難的挑戰。其中還包含協同合作的要素(可參考異世界類動漫了解此文化),這樣的設計與新世代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貼近。

raw-image

那麼,我們需要哪些能力來突破這些「學習關卡」?根據我在推動自主學習時的經驗,我整理出開放式學習中常見且必須處理的議題。在 AI 協作時代,部分議題可交由 AI 協助處理,但如觀察、提問、資訊篩選與目標設定等,仍需學生親自參與。

raw-image

既然要使用 AI,我也特別設計了一個單元介紹 AI 素養(我的定義來自 Learning with AI這個概念)。相關素養並不困難,我會簡要說明年齡適配、資料真實性、多元使用方式以及 AI 使用的適當揭露——這也是因應大學入學需求與 AI 使用規範所設計的。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9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會員專屬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ediao的沙龍
56會員
81內容數
我每個月的閱讀量非常驚人,現在將注意力放在數位趨勢、數位閱讀還有生成式AI應用上,喜歡寫跟人不一樣的東西,更喜歡讓你知道我是如何思考的,歡迎訂閱跟我一起成長。
deed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8
我有一個習慣,每個月都會找個時間到誠品書店瀏覽書架,並不會刻意設定要看哪一類書籍,而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或是吸引我的書名,在書店中花點時間翻閱目錄。如果有感覺或興趣,會再進一步深入了解,然後考慮是否購買。有時候透過數位方式閱讀是一種感覺,透過紙本閱讀則是另一種感覺。通常,工具書我比較不會購買,但有些書籍
2025/07/28
我有一個習慣,每個月都會找個時間到誠品書店瀏覽書架,並不會刻意設定要看哪一類書籍,而是憑著自己的興趣或是吸引我的書名,在書店中花點時間翻閱目錄。如果有感覺或興趣,會再進一步深入了解,然後考慮是否購買。有時候透過數位方式閱讀是一種感覺,透過紙本閱讀則是另一種感覺。通常,工具書我比較不會購買,但有些書籍
2025/07/26
週末我到台北去分享生成式AI的相關素養議題。這次的場合比較特別,因為大部分參與者都已經在教學中使用過生成式AI工具。因此,我們不會深入討論生成式AI的技術細節,而是想一起思考使用生成式AI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生成式AI的普及速度相當快,根據趨勢基金會的調查,有將近八成的受訪
2025/07/26
週末我到台北去分享生成式AI的相關素養議題。這次的場合比較特別,因為大部分參與者都已經在教學中使用過生成式AI工具。因此,我們不會深入討論生成式AI的技術細節,而是想一起思考使用生成式AI後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生成式AI的普及速度相當快,根據趨勢基金會的調查,有將近八成的受訪
2025/07/24
生成式AI在教學應用上到底要怎麼做?怎麼樣才不會有FOMO的感覺?這是教育訓練者在將任何資訊工具融入教學前應該有的思考。 我曾經說過,在引入生成式AI之初,我的動作並不是最快的。因為學教育科技的人,就喜歡「讓子彈飛一會兒」,慢慢觀察科技進入現場後產生的反應,而且通常我會做出一些列表,檢視這工具是否
Thumbnail
2025/07/24
生成式AI在教學應用上到底要怎麼做?怎麼樣才不會有FOMO的感覺?這是教育訓練者在將任何資訊工具融入教學前應該有的思考。 我曾經說過,在引入生成式AI之初,我的動作並不是最快的。因為學教育科技的人,就喜歡「讓子彈飛一會兒」,慢慢觀察科技進入現場後產生的反應,而且通常我會做出一些列表,檢視這工具是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均一AI實驗室研發了「AI狐貍貓」和「Jutor英語家教」等教育AI產品,並在暑假舉辦了AI研習課程,包括體驗Rai學習嚮導、製作小工具及客製化chatbot。課程中,老師們學習如何創建AI工具,並獲得了積極的回饋。這次活動展示了AI如何提升教學效果,並鼓勵教師們探索更創新的教學方法。
Thumbnail
均一AI實驗室研發了「AI狐貍貓」和「Jutor英語家教」等教育AI產品,並在暑假舉辦了AI研習課程,包括體驗Rai學習嚮導、製作小工具及客製化chatbot。課程中,老師們學習如何創建AI工具,並獲得了積極的回饋。這次活動展示了AI如何提升教學效果,並鼓勵教師們探索更創新的教學方法。
Thumbnail
介紹幾個免費學習資源的平臺,網站包括菜鳥教程、學吧導航、doyoudo、我要自學網、DeepLearning.AI和AI大學堂。這些網站提供了各種IT、設計、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免費教學資源。
Thumbnail
介紹幾個免費學習資源的平臺,網站包括菜鳥教程、學吧導航、doyoudo、我要自學網、DeepLearning.AI和AI大學堂。這些網站提供了各種IT、設計、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免費教學資源。
Thumbnail
這是一次在苗栗國中分享AI教學應用的經驗。在分享中包含了實作體驗、與ChatGPT共創教材、應用於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探討了AI教育的未來發展並分享了一個圖景。希望能夠為 AI 教育帶來更多創新與活力。
Thumbnail
這是一次在苗栗國中分享AI教學應用的經驗。在分享中包含了實作體驗、與ChatGPT共創教材、應用於教學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探討了AI教育的未來發展並分享了一個圖景。希望能夠為 AI 教育帶來更多創新與活力。
Thumbnail
臺大開放式課程(NTU OCW) 自2009年開放式課程網站建立至今,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超過300門的課程,透過與均一教育平台的交流,期待透過共同合作,推出有助於豐富高中多元課程的線上課程,讓學生能更深入認識大學相關學群的課程,進而幫助他們在自我探索、選擇科系以及生涯規劃上有更多元的認識。
Thumbnail
臺大開放式課程(NTU OCW) 自2009年開放式課程網站建立至今,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超過300門的課程,透過與均一教育平台的交流,期待透過共同合作,推出有助於豐富高中多元課程的線上課程,讓學生能更深入認識大學相關學群的課程,進而幫助他們在自我探索、選擇科系以及生涯規劃上有更多元的認識。
Thumbnail
黑板板書?多媒體投影? 從以前需要手動塗畫的幻燈片,到後來的影片、PPT,現在新世代偏好的Canva(我現在也非常倚賴XDDD),又或者是各種AI軟體──教學現場,到底應該要用什麼工具呢?
Thumbnail
黑板板書?多媒體投影? 從以前需要手動塗畫的幻燈片,到後來的影片、PPT,現在新世代偏好的Canva(我現在也非常倚賴XDDD),又或者是各種AI軟體──教學現場,到底應該要用什麼工具呢?
Thumbnail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數字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資源和工具,但同時也帶來了資訊過載和分散注意力的挑戰。本文將探討如何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有效利用在線資源,實現個人成長和知識積累。
Thumbnail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數字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資源和工具,但同時也帶來了資訊過載和分散注意力的挑戰。本文將探討如何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有效利用在線資源,實現個人成長和知識積累。
Thumbnail
這學期利用社團課的機會,讓學生使用平板與AI繪圖,來認識文言文,學生練習閱讀文言文,寫出更好的關鍵字,希望創造更美的圖片。初體驗的學生與老師都對於AI繪圖結果感到驚喜,AI繪圖模擬文章意境七到八成,希望善用這些資源啟迪學生不同的能力。
Thumbnail
這學期利用社團課的機會,讓學生使用平板與AI繪圖,來認識文言文,學生練習閱讀文言文,寫出更好的關鍵字,希望創造更美的圖片。初體驗的學生與老師都對於AI繪圖結果感到驚喜,AI繪圖模擬文章意境七到八成,希望善用這些資源啟迪學生不同的能力。
Thumbnail
雯淑老師這些年的創新教學加入了一個全新的工具——一生一平板數位教學,在課堂上結合線上線下,讓教學變得更有趣!老師是如何開啟自己的國文課數位教學之路?在這條數位教學之路有何心得?是否遇到哪些阻礙?又是如何突破?
Thumbnail
雯淑老師這些年的創新教學加入了一個全新的工具——一生一平板數位教學,在課堂上結合線上線下,讓教學變得更有趣!老師是如何開啟自己的國文課數位教學之路?在這條數位教學之路有何心得?是否遇到哪些阻礙?又是如何突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