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我的脾氣也越大。
吃飯、洗澡、睡覺的各種拖拖拉拉,或是任由老母喊倒長城,她自充耳不聞、一派泰然自得,都讓我怒火中燒,理智線連斷三根。
有時只是叫她去刷牙,她可以在客廳繞一圈、桌上翻兩頁書、摸一下娃娃,再進房間找個玩具,彷彿所有動作都在繞過那個現在該做的事。
餐桌上更是日常搏鬥。一口飯可以含在嘴裡五分鐘,怎麼也不肯吞下,彷彿是多值得細細品味的人間美食。請她快點吃,她就低頭數碗裡的飯粒,或開始研究盤子裡菜的形狀。好不容易吃完一口,下一口又得要我三催四請。
她用生命在拖延日常大小事,而我總是用殘存的意志力壓制怒氣,直到那個「你到底在幹嘛?!」爆吼出口。
但爆炸之後呢?
下一次,一樣的劇本又再重演。甚至幾次她用更失控的情緒回應我,大哭、尖叫,母女關係因此更緊繃。
她沒有痛改前非、洗心革面,我也沒有從中找到更好的做法,只有我們兩人的情緒一次次碰撞。
最近,我靜下心反思自己:為什麼明明知道大人的情緒會深深影響孩子,我卻還是常常失控?
仔細想想,她的種種脫軌有跡可循,其實是我長期以來,對規矩的得過且過。
今天想省事,就讓她拖一下;明天心情不好,就突然發火。她不是故意要挑戰我,只是從我這個大人身上,感受不到真正的界線。
因為那條「媽媽說的規矩」,從來就不是一條穩定、明確的線。她的混亂,是我給的。
「當你開始認真對待一件事,孩子才會知道那是值得認真的。」
或許改變,應該從我開始。
不靠威嚴或責備讓她行動,而是用清楚、一致的態度,讓她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能拖。
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再穩住那條界線。
界線的目的不是懲罰或限制,而是讓她知道這世界是有規律、有節奏的,媽媽會陪她一起找到那個節奏。
真正的力量是溫柔且堅定的回應,我也要練習怎麼當一個不靠吼也有力量的媽媽。

圖文算合的媽媽進修時間,看看育兒書找到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