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議題還是利益之爭?誰動了誰的餡餅?》
各種性別平等的討論,從廁所的使用權利到性別友善空間的設立,似乎性別相關的爭議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焦點。然而,筆者不禁想問,這些性別議題,真的是性別問題嗎?還是在現有制度中,某些人的利益被觸碰了,於是引發了「誰動了誰的餡餅」的戰爭?
筆者個人認為,當討論性別議題時,也許應先把問題放在更大的框架內看待,即社會制度本身的結構性問題。制度內的人,無論是既得利益者還是受害者,均難以改變這個制度。
既得利益者不會改變讓自己得利的制度:他們在這個制度中享有優勢,沒有理由去推翻對自己有利的規則。
制度內的弱勢者往往被視為「為自己爭取利益」:當弱勢者提出問題時,常被認為是因個人得失而作出抱怨,令他們的聲音難以得到廣泛支持。
這些時候,站在制度外的吹哨者,有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角色。他們不被制度綁架,能夠以更客觀的視角提出批判,並推動改變。然而,性別議題難以有這類型的吹哨者產生。畢竟這個世界二元性別、非二元性別、跨性別、雙性、性別流動等,全部都是性別。只要是個人、是個生物,就會有性別。筆者接觸法文等歐洲語言時,發現連刀叉都有性別。要為性別議題找一個公平的裁判者,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回到當前最熱門的「廁所爭議」話題。這似乎是一個性別議題。但在筆者眼中,這其實是公共空間分配的一部分,是一場對空間資源的爭奪。例如,當討論兒童進入異性廁所時,有些家長可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便利,但對其他使用者來說,這可能是種冒犯,甚至威脅到隱私權。再比如,涉及跨性別者使用廁所的問題,雙方的對立並不完全是因為性別,而是在現有制度下,大家都覺得自己基本需求空間的權益被侵犯了。
與其讓各方在現有的廁所中互相爭奪,不如創造一個新的賽道——設立家庭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廁所或無障礙空間。這些新設施可以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選擇,避免因使用同一個空間而產生的衝突。家庭友善廁所可以方便家長帶著孩子使用,避免兒童進入異性廁所引發的尷尬。筆者亦在澳洲看見很多車站、公園、美術館等設立了無性別廁所,這亦是可行的方向。無性別廁所(Unisex Toilet)既能尊重多元性別認同,為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提供更安全和包容的空間,同時亦能方便有特殊需求的如殘疾人士、長者,或需要他人協助的如父母和小孩使用。 當然設置地點、設置方法需要更多討論,同時亦需要與各地的文化相結合,令更多人學習到尊重。
創造新空間,而不是強行分割現有資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途。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對立,還能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舒適區域。
另一個爭議點是關於跨性別者的「免術換證」問題。所謂「免術換證」即不需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即可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註記。這似乎是一項尊重個人性別認同的德政,但實際操作上似乎引發了很多問題。對於生理女性,免術換證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尤其在女性專屬空間中(如更衣室、庇護所)。對於其他社會少數群體,免術換證可能被視為一種「特權」,因為它不需要付出任何「實際努力(1)」。
筆者曾天真地認為,只要完善設施的隱密性和配套措施,就能實現雙贏。但事實是,當筆者提出類似於「無性別廁所」這樣的建議時,重重會被一些激進人士貼上「恐跨」標籤。彷彿任何對現有政策的相左的想法及聲音,都是對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的歧視。
也許,雙方的分歧不在於性別,而在於對制度的理解。對於支持制度的理解。對於支持免術換證的人來說,任何形式的安全措施都是對跨性別者的不信任;而對反對者來說,免術換證則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權益分配。這是一場對制度漏洞的爭奪,而非單純的性別議題。
也許需要新的賽道,才有新的可能性。爭奪現有的餡餅是不現實的,在新的世代,我們需要新的製作一個新的餡餅、一條新的賽道,例如為跨性別者設立專屬的支持系統和空間,而不是強行讓他們融入原有的性別分隔系統。當然,在初期聽起來就好像是特別標籤、帶有審視,甚至有些人會覺得不太舒服,認為此舉帶有歧視意味。因此比起「第三性廁所」這種系統,筆者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無性別廁所」更符合最後的理想。其次,過往很多討論都聚焦於在本屬女性的隱私空間內挖出一席之地給家庭、給跨性別等其他人使用。這正正是筆者一直所提出的「動了誰的餡餅」的問題。本就屬於女性的安全、隱蔽的空間,不應要求她們接受一切「性別平等」的改變。因為這也是一種剝削。
創造新賽道的做法,不僅可以避免現有制度中的利益衝突,還能讓更多人從中受益。我們需要的是新制度,而不是在舊制度中互相掠奪。
理想的世界應該是大同的、男女平等的、資源平均的。但現實就是告訴我們,理想不能一蹴而就。在當前社會條件下,我們需要一步一步來,先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再逐步從教育、政策等推進更大的平等。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創造新制度時,總會發現很多先前未有發現過的問題需要解決,因為這是對現有制度的挑戰、是對既得利益者的威脅。但只有跳出舊有的框架,去探索新的可能性時,才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性別議題大多時看似複雜,但其背後的本質多是制度本身的利益分配問題。在這種時刻,跳出框架,讓所有人都能在新的規則下共贏,也許是個更可行的方法。只有當我們不再以對立的方式去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改為從系統中解決問題,我們才能實現平等。生活不是零和遊戲,沒有必要你輸我贏。一個新的遊戲規則,可以讓每個人在自己的賽道上發光發熱。
文 / 薄墨
(1)「實際努力」可能包括但不限於性別肯定激素治療(Gender-affirming Hormone Therapy,簡稱:GAHT)、青春期阻滯劑、性別肯定手術(Gender-affirming Surgery)、甚至只是「穿得像該性別」
題外:
個人認為,在討論跨性別者權益時,先要明確定義何謂「跨性別」。例如是否需要完成全面的性別重置手術,才有資格被社會承認為所認同的性別?或是進行一段時間的性激素治療,讓原生性別性徵變得模糊,就足以被認可?又或者,僅需憑個人的自我認同,就可以確立跨性別的身份?在個人立場,筆者認為只需要憑每個人自由心證即可。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與他人接觸以及使用各類公共空間的「實務」層面上,這些議題需要更細緻的討論,而非簡單地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對待。
雖然把「定義」套用在人類身上,確實令人感到冷漠無情,彷彿在進行一場理性至上的實驗。但如希望討論有所進展,定義問題的本質是必不可少的步驟。若討論的基點模糊,每個人都各說和話,最終只會讓議題陷入無止境的爭論,無法得出任何階段性的結論。或許看似冰冷的定義,只是為了讓我們的討論更有溫度,更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