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尋找適合自己活著的形式吧 --- 我沒有家,但能給孩子一個家

更新於 2024/02/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如果你/妳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句話「人是沒有辦法給出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那麼對於這樣的標題就會存在一些懷疑,因為你/妳都不知道甚麼是家了?是要怎麼給孩子家呢?當然關於家是甚麼?每個人的定義都有所不同,在這個多元的社會,很多時候保持尊重就足夠了。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閱讀呢?想建議家庭狀況不好、或是人生處在關卡中、心情處在不美麗的人,都很適合看看這本書。很久沒提到關於書目療法的選書法,去挑跟自己類似情況的書但不要過於投射在裡面,看看別人的分享,或許可以從中學習、長出一些力量。

作者背景是社工人員,另外還特別寫了是「薩提爾家族治療實踐者」Virginia Satir,只要你/妳是助人工作者背景,特別是心理與社工體系的,在臺灣應該很難沒聽過這位家族治療大師。說起來一個人會出現問題到底是他/她自己身上會莫名的長出狀況來?還是受到其他外界的影響、誘導、養成呢?家庭通常被視為一個人最先認識跟接觸的小團體、小社會,哪怕長大後在外面奔波很久很久,然而家人的影響跟接觸,還是會遠遠超過其他的人、事、物,也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在從事助人工作時,覺得家族治療是很實在的。

不過回到實務面上,要做家族治療也意味著不能只有當事人而已,還要有他/她週邊的家人們出現,這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只是如果想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並且讓成效顯著,這是必須歷經的過程,透過這本書先稍微提一點之前沒談過的心理學概念,之後有機會再多聊一點。

一位因為在孩童時期一路到青少年時期都無法好好感受家是什麼,而在後來遇見了接納自己跟人們、也逐漸的相信自己,長出力量的青少年助人工作者,說真的如果要帶著這樣的背景才能從事助人者工作,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不過想先分享的是關於「相信」這件事。人跟人之間要如何保持友好關係?覺得就是要有信任,不管是甚麼樣的理由。如果你/妳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對方,彼此之間是不信任的、是有猜疑的,那麼哪怕有著聯絡也只是在很表層、很利益取向的。

一個孩子的成長情況,就是看他/她的家庭背景跟教養過程為何?」這句話應該不會得到太多的否認,因為很難看到一個人的模樣跟習慣,可以完全的跟原生家庭沒有任何的關聯,因為範本就是在那邊。你/妳怎麼的活著,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是看著周遭的大人去學習、去長大的,當然這些東西會影響自己很多但不代表你/妳會完全複製,舉例來說也許你/妳的母親是一位不懂得如何表達愛的人,而你/妳也可能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可是同為不懂得如何表達愛?形式跟做法上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有人選擇自己哭泣、傷害自己、默不吭聲等等,有人則是選擇同歸於盡、拋棄或是不關心,在家庭裡面這樣的情況真的是非常容易「複製」的。

事實上一直到現在也還是有很多地方,充斥著重男輕女的觀念、某個層面跟要門當戶對、要找好的配偶才能有好的下一代等等是差不多的情況。怎麼說呢?這理應是一種選擇;但在不受重視的那邊就會覺得是一種歧視、一種不公平,可是公平是甚麼?難道任何事就是放在天秤上,兩邊一致就能搞定了嗎?然後你/妳嘴裡在談公平,身體跟心裡想的就真的甚麼事都能公平呢?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慾,這件事情即便能達到,不要說百分百,就連50%都不可能。因此想要先整理一下,倘若你/妳有天長大到可以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就不要回頭去看那些過往了,有些永遠都得不到答案的事情,就讓它隨著時間跟當事人離去吧。你/妳會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因為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就是看自己,人是獨立個體,有著更多可以關注的事可以做。

作者提到在十六歲時進入了安置機構,然而等到她必須的被迫離開時,情緒是不滿的,這跟個人經驗有蠻大的差距。一般來說住在安置機構的孩子,主要就是原生家庭有問題,還有許多孩子的父母早就不知去向;但安置機構的照顧者終究是外人,而它也必須有一定的規範才行,對於渴望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地方應該是不得已、又愛又恨的,當然也會遇到那種對於要離開感到不安的孩子,可是透過作者的內容讓人深深體會到,這樣的環境跟機制是否能有更好的發展跟可能呢?暫時還沒有想到一個解答。對於某些人而言是一個工作的地方,可是它的內涵又不是一個公司而已,要說助人者能把質做到最深的地方,安置機構絕對是第一,尤其是中長期安置,如果是青少年的話,也許在裡面一住就六年了,那樣的情感連結跟感受是很難言喻的,光是助人者自己要拿捏跟拉出工作跟休息的界線,就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這本書裡覺得作者遇到了一位很棒的助人者,是她第八位的諮商心理師,通常人們總是會說如果今天是別人的問題,那麼就只會失敗一、兩次之類的;但如果換了七個心理師,那是不是問題在自己身上?但作者的心理師用了更好的說法「這不是淘汰七個不適合妳的諮商師嗎?」人跟人之間談緣分也談適合,在任何關係裡適不適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無關於這個人好壞,就是兩個人之間能不能好好互動跟相處。延伸到工作層面來說,一直認為要不要持續某個工作,也是合適問題;當然你/妳要膚淺的說是報酬率問題、是錢太少的問題也不能否認,畢竟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做一輩子又賺大錢,這沒有多少人可以達到;但也是因為這樣一直以來都覺得,一定要找能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工作,不只是為了錢而已,而是你/妳覺得從事時很開心、很能投入其中,最後幾句可能會覺得很老生常談,一點實質建議都稱不上;但你/妳只要想一想,這個工作適合自己嗎?這樣去思考就好了。

在這本書裡最佩服作者的,就是說走就走的精神跟身體力行了,看了裡頭的內容很難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但這都是受限到自己的想像。作者的挑戰跟足跡還不只是在臺灣而已、也不只是自己找三五好友去嘗試,這真的是很厲害的創舉。

最後想要引用作者的一句話「政府的殘補式與分割式服務政策,無法達到永續改善的成效。」這算是看到最簡單的描述把現況給訴說清楚。政府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照顧需要被照顧的人民,不管是多數、還是真正的弱勢;但大家應該針對這樣的內容都心知肚明,所以才需要一直動用民間團體、人民的愛心跟善心,不過人總是要長大、會長大的,是吧?因此人一定要懂得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然後去慢慢長出力量。因為只要你/妳的四肢健全、心理狀態沒狀況,世界如此之大絕對都有可以容身之處。至於如果想要做夢的話,那就自己要加倍努力。幸福的定義或是快樂的定義,這都只要靠自己去判斷就好。

家是由人組成的,而一個人的狀況為何?也可以去推到家庭狀況,因此如果你/妳希望有一個滿意的家,那就先讓自己成為自己滿意的人吧,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大家都能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人、事、物。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avatar-img
18.0K會員
253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浪費自己時間是慢性自殺,而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書裡面作者不斷提到關於管理的重要,特別是時間管理的部分。 優秀的人常常都是嚴以律己的,因為連自己都不要求自己,那又怎麼期待別人會看重自己呢?
Niksen是專屬於「荷蘭的放空藝術」而學習它不是為了帶有任何目標,只是一種純粹享受跟世界的互動、一種單純讓身心靈休息的方式。因此作者提到它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甚至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不好的,只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去放鬆自己。
人際關係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在學校的養成教育裡,卻沒有針對這塊多作著墨,導致人們往往遇到狀況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了關於拉出界限、保持距離、釋放非語言線索等等的方式,以及用表格來整理出自己的現況,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舒服的樣子。
作為一位生病人士,作者並沒有灰心喪志,反而用樂觀進取的態度,去面對生病帶來的種種挑戰,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帶給更多人勇氣跟力量。雖然無緣見到書本的出版就逝去了;但是作者留下的內容,是值得大家好好閱讀品嚐的。
在個人工作比較好還是團體工作比較好?其實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作者選擇了週休五日的生命模式,少掉了大部分的焦慮,並且從中探討關於焦慮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可以讓人借鏡的。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火花,以及作者觀點對政治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的影響。文章深入探討政治學、社會組成等議題,並強調政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聯,指出人們選擇領袖是因為恐懼,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政治與公民的觀點。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對政治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
「浪費自己時間是慢性自殺,而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書裡面作者不斷提到關於管理的重要,特別是時間管理的部分。 優秀的人常常都是嚴以律己的,因為連自己都不要求自己,那又怎麼期待別人會看重自己呢?
Niksen是專屬於「荷蘭的放空藝術」而學習它不是為了帶有任何目標,只是一種純粹享受跟世界的互動、一種單純讓身心靈休息的方式。因此作者提到它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甚至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不好的,只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去放鬆自己。
人際關係是個很重要的議題;但是在現實生活裡、在學校的養成教育裡,卻沒有針對這塊多作著墨,導致人們往往遇到狀況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了關於拉出界限、保持距離、釋放非語言線索等等的方式,以及用表格來整理出自己的現況,希望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舒服的樣子。
作為一位生病人士,作者並沒有灰心喪志,反而用樂觀進取的態度,去面對生病帶來的種種挑戰,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帶給更多人勇氣跟力量。雖然無緣見到書本的出版就逝去了;但是作者留下的內容,是值得大家好好閱讀品嚐的。
在個人工作比較好還是團體工作比較好?其實每個人的狀態都不同。作者選擇了週休五日的生命模式,少掉了大部分的焦慮,並且從中探討關於焦慮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可以讓人借鏡的。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與政治之間的火花,以及作者觀點對政治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的影響。文章深入探討政治學、社會組成等議題,並強調政治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關聯,指出人們選擇領袖是因為恐懼,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政治與公民的觀點。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對政治有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包括自我照顧, 家庭角色和應對親子困境的指南。作者張楊是心理諮詢師和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建議放下理想,讓自己成為家庭C E O。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你家也有一個躺平的孩子嗎? 你很愛你的孩子,卻總覺得跟無法走進他的心裡嗎? 你擔心你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立嗎? 你的孩子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拒學了嗎? 不用擔心,今天我來為你提供解方。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在「停止成為家人情緒垃圾桶:尋找真正的自我」中,我深入分享了從家庭賦予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找到真正自我身份的旅程。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本書內容包括自我照顧, 家庭角色和應對親子困境的指南。作者張楊是心理諮詢師和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建議放下理想,讓自己成為家庭C E O。
Thumbnail
每一個個體靈魂各自都為了能充分體驗生命情境的多樣性與自我的多元面貌,在每次轉世投身選擇不同的設定,作為人格小我(ego)培養皿的原生家庭(以生身父母為基礎擴展出的生活環境)首當其衝,涉及該個體靈魂的轉世業力與使命願力、投生家族的業力印記和靈性遺產,以及地球集體(潛)意識的記憶輪播與演化潛能等層面。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你家也有一個躺平的孩子嗎? 你很愛你的孩子,卻總覺得跟無法走進他的心裡嗎? 你擔心你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立嗎? 你的孩子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拒學了嗎? 不用擔心,今天我來為你提供解方。
Thumbnail
這是一位單親家庭小孩的成長故事,經歷了霸凌、me to事件、離婚、失業、親戚的不理解,但透過心理書籍的學習,找到自我和解的方式,堅定的走出低潮,超越傳統觀念。
Thumbnail
在「停止成為家人情緒垃圾桶:尋找真正的自我」中,我深入分享了從家庭賦予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找到真正自我身份的旅程。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