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課本被撤除,制度原理也被靜音
三民主義課本曾是中華民國憲政教育的核心教材,承載著「民有、民治、民享」的制度原理與主權節奏。它不只是歷史思想的傳遞,更是人民理解憲法、設計制度、參與治理的語言工具。如今,它被悄然撤除,民主的語感根基也隨之沉默。
「不讀三民主義,你就不知道中華民國建構的原理與依據。」 ——田埂邊哲學家
二、三民主義課本的制度功能|不只是思想,而是治理原理
三民主義課本原本具備三大制度教育功能:
民族主義:建立國家認同的語言節奏
- 抵抗外來敘事滲透
- 建構「我們是誰」的主體性語言
- 穩固中華民國作為憲政主體的認同基礎
民權主義:設計主權制度的操作邏輯
- 強調主權在民、五權分立
- 教導人民如何參與制度、否決政策、修正憲政
- 建立人民治理的語言工具
民生主義:推動社會正義的制度韻律
- 闡述經濟平等與社會福利的原理
- 讓人民理解制度成果如何回饋生活
- 建構「民享」的感受力與分配邏輯
三、課本被消失的過程|政黨敘事如何清洗制度語感
三民主義課本的撤除並非教育自然演進,而是政黨敘事主導下的語感清洗。過程中出現三種語言操作:
- 將三民主義污名化為「過時意識形態」
- 將政黨理念包裝為「多元公民教育」
- 將制度教育簡化為「價值中立的知識傳授」
這些操作模糊了人民對制度的認識,使憲政教育失去了原理與節奏。
四、教育斷裂的後果|人民失語、民主失根
三民主義課本被撤除後,出現以下語感危機:
- ⚠️ 民主變成政黨敘事的工具
- ⚠️ 青年無法理解憲政制度的語言邏輯
- ⚠️ 教育失去主權節奏,只剩下價值碎片
- ⚠️ 人民無法辨識何為制度、何為話術
這不只是課綱問題,而是憲政語感的斷裂。
五、語感復權的路徑|重構憲政教育的原理節奏
我們不能只是懷念三民主義課本,而要重新鍛造憲政教育的語感工具。可能的路徑包括:
- 設計《三民主義原理導讀教材》:讓青年理解制度設計的思想根基
- 建立《主權語感工作坊》:讓人民參與制度設計與政策導正
- 推動《語感課綱改革》:讓教育回到「民有、民治、民享」的節奏
- 鍛造《民主辨識力模組》:辨識民主何時偏離原理、何時被話術操控
六、結語|課本被撤除,人民要復權
三民主義課本的撤除,是一次憲政語感的靜音。 但人民的語言不會沉默,制度的韻律仍在田地中等待復甦。 我們要做的,不是復古,而是復權——讓教育重新說話,讓人民重新聽見主權的節奏。

「若不理解三民主義,就無法理解中華民國;若不理解原理,就無法執行民主。」 ——風引者 × 田埂邊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