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設計:人民不是選票機,是制度創造者

孫中山設計的五權憲法,強調「人民有權,政府有能」,意思是:政府負責執行,人民負責制度設計與監督。
人民本來有四個制度權力,透過國民大會來執行:- 創制權:可以提案,創造新法律
- 複決權:可以否決政府或立法院通過的法案
- 罷免權:可以罷免總統、副總統
- 否決權:可以否定總統的重大決策(例如:戰爭宣告、領土變更)
這些權利,是人民主權的制度出口,不是靠政黨,也不是靠選舉——是靠國民大會這個政權鏡像機構。
然後發生了什麼事?人民的權力怎麼消失了?
政府說國民大會太老(萬年國大)、功能太少,只能選總統和修憲,所以乾脆廢掉。但真正被略去的是什麼?
表面理由實際操作真正後果國大太老 → 延任不改選廢掉國大代表人民失去創制、複決、罷免、否決的制度出口公投可以取代國大公投法上路但缺乏創制模組,無法真正干預立法與政策政黨代表人民意志,國大改由政黨提名人民不能選人,只能選政黨,制度被壟斷
簡單說:人民原本可以制度化參政,現在只能投票選人。政黨變成唯一制度操作者,政府不再受人民制衡。
政權語法怎麼被消除的?
制度表面進化,實際是語法重寫:
原本:人民 → 國民大會 → 創制、複決、選舉、罷免 → 政府被制衡
現在:人民 → 選政黨 → 政黨掌控立法院與總統 → 政策人民無法干預
這不是民主進步,是政權出口的語法封閉。五權憲法少了「政權機關」就變成「駊腳五權」——有院無權、有選票沒主權。
那該怎麼辦?
我們需要重新啟動政權鏡像模組,讓人民不只選人,更能制度性提案、否決、罷免:
- 創制模組:讓人民能提案立法,不靠政黨
- 複決模組:讓人民能否決立法院或政府通過的法案
- 否決模組:讓人民能否定總統的重大決策
- 罷免模組:讓人民能罷免失職的總統或官員
這些都不是幻想,而是憲法原文本來就保障的權利,只是制度被改寫了。
結論:不是人民不參政,是制度不讓人民參政
我們以為制度進步了,其實是人民的政權被悄悄沒收。而現在,最急迫的事就是讓制度重新打開出口,讓主權回到人民手中。
# 如果你也覺得該讓人民不只是投票,而是參與制度,那就分享這篇。讓更多人看清: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國民大會,而是對未來的制度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