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雪莉,不知道大家跟自己的丈夫或兒子對話是以下範例嗎?
妻子:今天發生難過的事情,店長他對我很兇...(訴說狀況+抱怨)
丈夫:聽起來是你在最後關頭做了讓他討厭的事情(直搗問題癥結點)丈夫:如果討厭,可以考慮辭職(解決問題)
這種對話模式肯定會讓女性傷心難過,事實上這是男性腦的基本運作模式,他們擅長解決問題能力卻容易讓對話變成「擊中弱點」,顯得不夠體貼,而體貼的基礎來自同理心,為何有些男性能具備這種能力呢?這關係到媽媽是如何養成兒子的同理心。
本篇內容為《兒子使用說明書》第五章:培養「體貼能力」的方法的讀後心得。
同理共鳴養成的關鍵就是十三歲以前
十二歲半男孩會進入青春期,大腦開始分泌睪固酮時,就會開始轉變成男性腦,如果要讓男孩養成具有同理心對話的能力,必須在十三歲以前,與母親練習有同理心的對話。
如果,媽媽也是目標導向呢?
前面提到的對話,如果把角色換成母親與兒子呢?
兒子:今天發生難過的事情
媽媽:阿!因為你都慢吞吞阿!(直搗問題癥結點)
媽媽:如果討厭,就不要做吧(解決問題)
這樣的對話很常見,都是不經意的跟兒子這樣說話,這樣的對話就會養成不體貼的男性,男孩基本上是從母親身上學會「話語的體貼能力」,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機會了,畢竟一群男人聚在一起都是目標導向的對話。
看到這裡肯定有許多媽媽們覺得委屈,我自己有顧過孩子也明白,並不是我們喜歡這樣說話,女性本來應該是以同理心為優先,媽媽的對話會變成目標導向,理由就是親子教養充滿的「目標設定」,讓孩子趕快吃飯、做功課、洗澡,這種屬於短期目標,讓孩子順利通過考試,這種為中期目標,日子久了就只會有「今天功課做了嗎?」這種解決問題的對話。
不要使用5W1H進行對話
5W1H是用來確認細節的對話,一般是追求目標、催促結論的情形使用,這種對話不僅使頭腦緊張,也無法觸碰到心,即是對話本身不具威嚇意味,聽起來總是有一種威嚇感。
5W1H:
- Who(誰):這是誰放的?
- When(何時):這是何時買的?
- Where(哪裡):去哪裡?
- What(什麼):怎麼OO也不會做?
- Why(為什麼):為什麼不洗?
- How(如何):今天學校如何?
這樣的對話會導致對方心情變尖銳,把兩人關係弄僵,夾帶厭惡的結果,建議作法是把「為什麼?」改成「怎麼了?」
為什麼沒做功課?→沒事吧?怎麼了?
「怎麼了?」的回應方式,不會感受到責備怠惰,而是懷疑是否有外在因素,屬於溫柔的關懷。
啟動「心的對話」的方法
首先,家裡禁止使用突兀的5W1H提問,但這不包含「番茄醬在哪」類似這種與提問者本人行動有關聯的問題,以下有六種方法:
- 稱讚:要像戀人一樣去稱讚「你穿起來好帥喔!」之類的話語。
- 苦勞:對盡了全力的兒子要認同他的辛苦「你很努力喔!」。
- 感謝:感謝孩子的幫忙「謝謝你陪我買東西」。
- 說出自己看到的、感受的事務:如果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微小事物分享出來,會產生對話誘因,使對方述說自己的心情,芝麻綠豆小事都可以分享,例如:「今天雨下得好大」
- 依賴:三不五十拜託兒子也是好的嘗試,另外可以詢問孩子對社會事件的看法。
- 傾吐抱怨:跟孩子討一個抱抱,或是讓孩子讀繪本給自己聽都好
頭腦的構造是藉由互動作用進行活化的,這個角度來看,施比受更有福,會讓頭腦或的最大的愉悅感。
柔和的表情是最強的體貼養成
表情可以支持最重視的人的「心」,頭腦有一個功能,可以將「眼前的人表情或動作,像鏡子一樣照應,擷取自神經系統」,被稱為鏡像神經元,嬰兒擁有大量的鏡像神經元,運用這個功能,嬰兒會開始模仿父母的表情、動作以及聲音。
思考一下,兒子下課回家時,是用什麼樣的表情迎接兒子?
不過,做母親的也會有難熬的時候,感覺煩躁或是大發脾氣,這是家常便飯,雖說柔和是最強的體貼,但母親有喜怒哀樂這件事本身很重要,只有透過憤怒或悲傷,才能引導孩子長大,試圖用「媽媽不能生氣、一定要溫柔」這樣想法,會導致不好的結果,讓孩子缺乏感性。
男性腦習慣把「點」連起來變成「線」或「面」,媽媽一天只要固定有兩次「溫柔表情」,其他時間就算有變數,兒子還是會在心底深處認同你是個溫柔的媽媽,出門時的「路上平安」以及回家時「歡迎回家」,帶著安定且柔和的表情講,對孩子來說就足夠了。
結語
當媽媽真的非常不容易,特別是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模式,真的很容易對話變成目標導向,我目前正在努力嘗試把「目標」留給學校,孩子回家就應該是如同戀人般的相處,就像大人也不想要下班還工作(工作就會充滿目標),我希望孩子也一樣,讓下課以及下班後的相處時間變成良好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