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隨著知識線上課程化,業界經驗豐富的老師也紛紛開了課,這股潮流也流向了我,而上了幾門課後,我發現了共性-這是比一堂幾萬塊的課更有價值的收穫。
因為,我們是「人」,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這些幫助我從A點走到B點的技巧教學、方法論、建立新架構的課程,就像一顆顆茂盛的果樹,結了果實後分給需要的人。在我吃著各個果實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茂盛的果樹下的那片肥沃土壤,是彼此相通的,土壤平等的對待每一顆果樹,而每一顆果樹長得卻各自不同。
土壤是前人累積的知識結晶,是一群身而為人的探索者,用好奇心撬動世界。心理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史哲建構了基本面,所有速成的教學技巧、方法論、新框架,都是他者的經驗內化,運用基本面再重組一次。所以,若想成為果樹,得先成為種子,學習向下扎根、汲取營養。
當知道世界上的其中一個真相,明白看清事物基本面的必要,必須好好恭喜自己,可以省去大筆的金額、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參差不齊的二手知識。接下來,是讓自己擁有過濾知識含量的能力,方法就是-
付出行動!
為生活留下探詢基本面的餘裕
前幾年讀《創新的兩難》時,整整3個月下班都沈浸在既痛苦又愉悅的感受,以致於到現在都還記得書中讀寫頭、挖土機的案例,理論也深深的刻進長期記憶裡,忘都忘不掉。也多虧於此,像是被戴上一副全新的眼鏡,看待創新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視角。
遺憾的是,新視角的養成,都需要這樣的一段歷程,這就是為什麼有這麼多好的壞的課程不斷出現,而一直有人願意花超過書本好幾倍的價格買下。這是一個付出的時間成本相對高,短期很難看到成效的方法,為什麼我還是想要推崇?
知識、視角的養成,更像是長期投資,一旦開始累積,就不容易失去,並且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呈現指數級增長,過去不懂的事情突然融會貫通,再吸收新知時,也很容易產生連結,這時候就會知道,先前為生活留下探詢基本面的餘裕,是讓生活過得更有餘裕。
這是一個變化比知識傳播更快的時代,唯有不斷向下扎根,掌握基本面,才能擁有獨立思考、重新建構新知識的能力,為自己的人生種下屬於自己的果樹吧!這將是面對任何挑戰時,最無可取代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