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談到益生菌,腦海中往往浮現「保護腸道、增強免疫、對健康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印象。市面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益生菌產品,廣告中更強調「天天補充,好菌滿滿」。
然而,一項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卻拋出震撼彈——
某些益生菌,可能不但幫不上忙,反而暗中成了壞菌的「後勤補給隊」。也就是說:加強壞菌繁殖了⋯
A.好菌,變成幫兇的菌?
嗜酸乳桿菌(好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vs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壞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研究團隊原本的目標,是檢驗益生菌能否幫助小鼠抵抗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壞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這種病原體在服用抗生素後特別容易大量繁殖,導致嚴重腹瀉,甚至威脅生命。
實驗中,他們選用了嗜酸乳桿菌(好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一種廣泛存在於優格和發酵乳製品中的明星菌株,長期以來被視為腸道健康的守護者。
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餵食嗜酸乳桿菌的小鼠,反而更容易被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壞筃)入侵並擴大繁殖。
深入分析發現,嗜酸乳桿菌(好菌)在腸道中會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而這些的胺基酸,正是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壞菌)的「加菜源料」。
換句話說,這種原本應該是好菌的微生物,竟然為壞菌準備了一桌豐盛的營養大餐!
好人的相助,變成壞人的加菜金!
這樣,大家都懂了嗎!
B. 真正的「腸道英雄」
格氏乳桿菌 Lg-36(好菌)
研究人員同時,另一組給小鼠餵食另一種的好菌,叫格氏乳桿菌 Lg-36(好菌、Lactobacillus gasseri Lg-36),發現它能有效阻止困難梭狀芽孢桿菌(壞菌)的繁殖。
科學家揭示了它的「作戰策略」:
a. 抗菌肽攻擊
格氏乳桿菌(好菌)擁有更多抗菌肽基因,能產生天然抗生素,精準消滅壞菌。
b.養分競爭
它會促進「擬桿菌(Muribaculaceae)」的生長,這些好菌的友軍,會去與壞菌搶奪相同養分,讓壞菌因缺糧而衰退。
這種「雙管齊下」的防禦機制,使得格氏乳桿菌(好菌),在實驗中成為真正的腸道守衛者。
C. 為什麼同樣是益生菌,效果天差地遠?
- 一個幫助壞菌、一個抑製壞菌
關鍵在於一個叫「精準益生菌」的觀念:
益生菌,不是一個統一的概念,而是數百上千種不同菌株的總稱。
不同菌株的基因組、代謝路徑和與腸道菌群的互動方式,都可能截然不同。
就像同是「士兵」,有的衝鋒陷陣,有的卻可能誤打誤撞幫了敵人。
拆地雷,找工兵,開炮,找炮兵⋯
此外,每個人的腸道環境如同獨特的生態系統——你的「好菌」,在別人的腸道裡未必有同樣的表現。
D. 科學啟示:益生菌補充要有策略
這項研究雖然是以小鼠為模型,但它帶來了重要的反思:
1.菌株精準選擇
不同菌株的益生菌作用差異巨大,補充前應了解該菌株的臨床與實驗證據
2.個人化腸道健康管理
根據腸道菌相檢測,搭配專業醫療或營養建議,量身訂製益生菌策略
3.避免盲目追求「越多越好」
益生菌並非多多益善,錯誤菌株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
#精準醫療
#精準打擊
E.結語
益生菌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它們可能是守護腸道的英雄,也可能在特定條件下成為壞菌的幫兇。
科學研究提醒我們——不要被單一的「益生菌等於健康」觀念所迷惑,唯有了解菌株特性與自身腸道環境,才能真正讓益生菌發揮應有的健康效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