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的本質》:當專業奪走了人與人的溫度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書名: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

作者:Yves Gineste, Rosette Marescotti 

推薦度:★★★★★ 5/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從民主調查談到照護現場的權力關係

前幾天我在臉書上看到一份關於臺灣民眾民主價值觀的調查。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者,似越傾向認同「威權體制優於民主政治」。這項結論讓不少網友震驚,留言區一片錯愕。

不過,我卻沒有很意外,也許是因為前陣子才剛讀完《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吧。

威權與民主,與照護,看似完全不搭軋的主題,但某程度都牽涉我們如何對待他人。


⬛「我是為你好」——照護文化的專業副作用

書中指出,在照護現場,不論是醫師、護理師或照服員,基於職責,他們會主動碰觸患者。然而,當患者無意識地回以觸碰,照護者往往會反射性地閃避。這反映的潛規則是:只有照護者才能碰病人,但病人不能碰照護者。

為何如此?作者認為這與傳統照護文化有關——照護制度源自宗教,其核心價值是「奉獻」。照護者自我認定為「做好事的人」,最常掛在嘴上的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而這種單方面付出的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一方擁有絕對的權力,我可以支配你。照護者擁有主導權,而患者的感受與意願則被邊緣化。

久而久之,受照護的對象不再被視為「人」,而是成為「待處理的任務」:

幫病人洗澡,像在洗車;

餵病人吃飯,如同澆花;

與病人對話?開玩笑,你會跟牆壁聊天嗎?研究指出,照護者每日與患者交談的時間平均僅 20 秒。

這種將人視為「物」的模式,剝奪了病人的主體性,更嚴重的是,它也逐步抹煞照護者自身的人性。


⬛從照護到職場:微型獨裁的日常化

其實,這種心態並不限於照護領域。各行各業都有類似的「專業副作用」

因為講究專業,所以強調SOP;

因為依賴SOP,所以標榜效率;

而在效率至上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當失去溫度時,我們其實就在行使某種形式的「微型獨裁」。

我們與獨裁者的差別,往往只在於手中權力的範圍大小而已。

回到一開始談的調查結果,為何教育程度高的人,反而更傾向認同威權?

或許,正因為我們自認為專業、有經驗、有判斷力,便更容易走向「我是為你好」的獨裁心態。

相反地,高中以下的年輕人,長期活在大人「我是為你好」的權威壓力中,更渴望自主與表達意見的空間。只有民主,才有機會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超越照護的哲學與實踐

最後,再談談這本《照護的本質》。

按理說,這本完全不在我的守備範圍內,當初只是為了備課而囫圇吞棗的。沒想到,竟成為我近年來讀過最震撼的一本,書中不只談照護,更多時候,談的是哲學、人權、人生觀、文化衝擊及多元包容。最珍貴的是,這本不停留於口號喊喊,它還提供具體實踐的可能性。書不厚,卻讓我筆記不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本真的好好看|選書交給我,閱讀交給你
11會員
91內容數
選書時光,翻開每一頁的驚喜。 這裡有: ✦ 中、英、日三語選書 ✦ 小說、散文、非小說、Audible有聲書 ✦ 精選書摘與心得 選書交給我們,閱讀交給你。 如果你也喜歡靜靜讀書、慢慢生活,歡迎追蹤我們,一起翻開每一頁的驚喜。
2025/08/06
《手足風險》從高齡社會切入,反思「兄弟姊妹」在老後是否真能彼此支撐。當家庭失衡、手足差距浮現,誰會被默默推上照護責任?揭開家庭沉默角落、讓人正視老後現實的深刻之作。
Thumbnail
2025/08/06
《手足風險》從高齡社會切入,反思「兄弟姊妹」在老後是否真能彼此支撐。當家庭失衡、手足差距浮現,誰會被默默推上照護責任?揭開家庭沉默角落、讓人正視老後現實的深刻之作。
Thumbnail
2025/08/01
一本關於礦工阿嬤的生命史,也是一段跨世代情感與記憶的考掘。書寫不僅為勞工發聲,更喚醒了讀者對父母人生的重新凝視與理解。在閱讀礦工故事的同時,照見了階級翻身的斷裂與沉默,以及對故鄉與家庭的深刻省思。
Thumbnail
2025/08/01
一本關於礦工阿嬤的生命史,也是一段跨世代情感與記憶的考掘。書寫不僅為勞工發聲,更喚醒了讀者對父母人生的重新凝視與理解。在閱讀礦工故事的同時,照見了階級翻身的斷裂與沉默,以及對故鄉與家庭的深刻省思。
Thumbnail
2025/07/31
十多年前我們警覺「網路讓人變笨」,如今,《失控的焦慮世代》與《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揭示:手機與科技正在系統性掠奪我們的注意力。這不只是個人自制力的問題,而是被設計好的商業邏輯。書中深入剖析資訊過載、碎片化工作與社群成癮,提醒我們:重建專注力,就是奪回對人生的主控權。
Thumbnail
2025/07/31
十多年前我們警覺「網路讓人變笨」,如今,《失控的焦慮世代》與《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揭示:手機與科技正在系統性掠奪我們的注意力。這不只是個人自制力的問題,而是被設計好的商業邏輯。書中深入剖析資訊過載、碎片化工作與社群成癮,提醒我們:重建專注力,就是奪回對人生的主控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唯一能有實際例子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人類設計例子。不是那些來接受知識並被啟發的人,而是那些經歷了七年的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走過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到達另一邊的人。他們是能通過自身的存在來向他人展示,而不是通過言語。
Thumbnail
這是唯一能有實際例子的方式,真正活生生的人類設計例子。不是那些來接受知識並被啟發的人,而是那些經歷了七年的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走過去制約化過程的人。那些到達另一邊的人。他們是能通過自身的存在來向他人展示,而不是通過言語。
Thumbnail
本文介紹如何理解並找回自己做決策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決策,並探討了策略和權威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鼓勵讀者遵循內在權威並執行策略,以確保每一個決策都是舒服、順暢的。另外,也提供了與作者一起討論的方式。需確保提供的出生時間精確,以取得精準的解讀內容。
Thumbnail
本文介紹如何理解並找回自己做決策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決策,並探討了策略和權威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鼓勵讀者遵循內在權威並執行策略,以確保每一個決策都是舒服、順暢的。另外,也提供了與作者一起討論的方式。需確保提供的出生時間精確,以取得精準的解讀內容。
Thumbnail
世界有幾十億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之處,每一個人都應被尊重。但被尊重的首要條件,決非透過剝奪別人價值觀而獲得。你可以叫自己做一群人、一頭牛、一條豬,I don't really care,但不能以剝奪普世價值之態而得之。
Thumbnail
世界有幾十億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之處,每一個人都應被尊重。但被尊重的首要條件,決非透過剝奪別人價值觀而獲得。你可以叫自己做一群人、一頭牛、一條豬,I don't really care,但不能以剝奪普世價值之態而得之。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何謂物體系?相較於人與人、人性與人性的關係,物體系即是物與物、物性與物性的關係。但何謂「關係」?在建築系的評圖場上,時常討論建築、人與自然三者間的關係。然而,近看建築教育,卻絲毫未對何謂「關係體係」有所著墨。筆者試圖藉由探討《物體系》,來釐清人與物的關係,進而談論,若這個世界是客體在思考
Thumbnail
走入人群與人接觸,「人」,就開始扮成一種角色。
Thumbnail
走入人群與人接觸,「人」,就開始扮成一種角色。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探討死亡自主權的書籍,作者以旁觀者的態度參與整個過程,並討論安樂死在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差異。文章涵蓋了醫學、道德、社會問題等多方面的討論,以及對於有尊嚴的死亡的追求。它也探討了所謂的自主自由死亡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本關於探討死亡自主權的書籍,作者以旁觀者的態度參與整個過程,並討論安樂死在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差異。文章涵蓋了醫學、道德、社會問題等多方面的討論,以及對於有尊嚴的死亡的追求。它也探討了所謂的自主自由死亡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本文章主要探討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包括人性只涉及生存與繁衍、道德是約定成俗的規範以及法律是給道德中的社會規範畫的底線等等。藉由本文,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人性、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繫。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