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
作者:Yves Gineste, Rosette Marescotti推薦度:★★★★★ 5/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從民主調查談到照護現場的權力關係
前幾天我在臉書上看到一份關於臺灣民眾民主價值觀的調查。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者,似越傾向認同「威權體制優於民主政治」。這項結論讓不少網友震驚,留言區一片錯愕。
不過,我卻沒有很意外,也許是因為前陣子才剛讀完《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吧。
威權與民主,與照護,看似完全不搭軋的主題,但某程度都牽涉我們如何對待他人。
⬛「我是為你好」——照護文化的專業副作用
書中指出,在照護現場,不論是醫師、護理師或照服員,基於職責,他們會主動碰觸患者。然而,當患者無意識地回以觸碰,照護者往往會反射性地閃避。這反映的潛規則是:只有照護者才能碰病人,但病人不能碰照護者。
為何如此?作者認為這與傳統照護文化有關——照護制度源自宗教,其核心價值是「奉獻」。照護者自我認定為「做好事的人」,最常掛在嘴上的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而這種單方面付出的關係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一方擁有絕對的權力,我可以支配你。照護者擁有主導權,而患者的感受與意願則被邊緣化。
久而久之,受照護的對象不再被視為「人」,而是成為「待處理的任務」:
幫病人洗澡,像在洗車;
餵病人吃飯,如同澆花;
與病人對話?開玩笑,你會跟牆壁聊天嗎?研究指出,照護者每日與患者交談的時間平均僅 20 秒。
這種將人視為「物」的模式,剝奪了病人的主體性,更嚴重的是,它也逐步抹煞照護者自身的人性。
⬛從照護到職場:微型獨裁的日常化
其實,這種心態並不限於照護領域。各行各業都有類似的「專業副作用」:
因為講究專業,所以強調SOP;
因為依賴SOP,所以標榜效率;
而在效率至上的過程中,我們漸漸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當失去溫度時,我們其實就在行使某種形式的「微型獨裁」。
我們與獨裁者的差別,往往只在於手中權力的範圍大小而已。
回到一開始談的調查結果,為何教育程度高的人,反而更傾向認同威權?
或許,正因為我們自認為專業、有經驗、有判斷力,便更容易走向「我是為你好」的獨裁心態。
相反地,高中以下的年輕人,長期活在大人「我是為你好」的權威壓力中,更渴望自主與表達意見的空間。只有民主,才有機會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超越照護的哲學與實踐
最後,再談談這本《照護的本質》。
按理說,這本完全不在我的守備範圍內,當初只是為了備課而囫圇吞棗的。沒想到,竟成為我近年來讀過最震撼的一本,書中不只談照護,更多時候,談的是哲學、人權、人生觀、文化衝擊及多元包容。最珍貴的是,這本不停留於口號喊喊,它還提供具體實踐的可能性。書不厚,卻讓我筆記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