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感覺——好像喉嚨裡卡著什麼東西,吞不下、吐不出,卻又什麼都沒有?醫學上,這叫做 Globus sensation(異物感症候群)
。
雖然聽起來神秘又有點惱人,但放心,它通常不是危險的疾病。
科學家研究多年,發現引發這種「喉嚨卡卡」的原因百百種,卻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完美的解答。現有的證據,就像只看見冰山一角——能解釋部分病例,但仍有許多未知等著探索。從胃食道逆流、咽喉肌肉緊張、過敏發炎,到情緒壓力甚至罕見的結構性異常,都可能是幕後黑手。今天,就讓我用科學的放大鏡,把它們一一拆解,幫你的喉嚨找到一條舒坦的路。
可能原因,百百種
-科學家也只抓到冰山一角
研究認為,這種症狀出現的原因許多,至今仍沒有單一答案,但以下幾類最常被提及:
1.胃食道逆流(GERD)或喉嚨反流(LPR)
胃酸逆流到喉嚨,刺激黏膜,引發異物感。研究指出 23–68% 的喉嚨卡卡患者有 GERD 的表現
2.咽喉部肌肉緊張/上食道括約肌異常
部分患者上食道括約肌(UES)壓力偏高,有人用肉毒桿菌針注射緩解後喉嚨卡卡症狀改善
3.咽部發炎或過敏
像是咽喉炎、鼻滴倒流、慢性鼻竇炎,都可能提高當地神經敏感度,產生異物感
4.心理壓力或情緒波動
96% 的 喉嚨卡卡患者表示症狀會在壓力大或情緒激動時加劇
5.其他罕見結構性原因
包含舌根龐大、反轉會厭、頸椎骨刺、甲狀腺疾病,甚至罕見腫瘤等都可能引起 喉嚨卡卡 。
你又該怎麼去檢查?
-避開不必要的焦慮
一般來說,「喉嚨有異物」這種症狀,醫師會先問你有沒有以下紅旗症狀:
吞嚥疼痛、體重下降、聲音沙啞、持續喉嚨痛或腫塊感。
如果這類症狀沒出現,通常是良性:
- 詳細病史與咽喉鏡觀察(nasolaryngoscopy) 是第一步
- 避免常搞錯的影像檢查:像吞鈣劑(barium swallow)對排除癌症幫助有限,不建議當作篩檢工具
- 若症狀反覆或不改善,可能進一步做胃鏡、pH 或 MII–pH 監測、食道動力測試等 。
你又該怎麼辦?
-溫柔對待你的喉嚨!
1.安撫 X 1000
放心、放心、再放心!知道這通常是良性現象,有助減輕心理壓力
2.PPI(質子幫浦抑制劑)療法
若懷疑 GERD/LPR,建議高劑量使用至少 3 個月,若有效再逐步停藥
3. 語言治療
學習放鬆咽喉,例如做「濕吞嚥」、「模仿打哈欠」等練習,許多研究顯示可以改善 喉嚨卡卡 症狀
4. CBT(認知行為治療)與抗憂鬱藥
若與情緒壓力或心理因素相關,可考慮
5. 針對特定病因介入
如 CHGM(頸段胃異位黏膜)可考慮埋栓止痛,或反轉會厭則可能需微創手術處理等 。
Conclusion
希望你不要再卡卡了
「喉嚨卡卡」或許不致命,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卻一點都不小。
好消息是,大多數情況屬於良性,而且透過針對原因的治療、情緒放鬆、生活習慣調整,症狀往往可以明顯改善。
記住三件事:
1️⃣ 沒有紅旗症狀(痛、體重減輕、聲音持續沙啞、腫塊感)時,先別過度恐慌。
2️⃣ 對可能的病因採取對應措施,從藥物到語言治療,甚至心理支持,都是有效的選項。
3️⃣ 照顧好你的喉嚨,也是在照顧整個人的健康。
下一次當它又悄悄出現時,不妨對它說一句:「我知道你在,但我也知道該怎麼讓你放鬆了。」
願你和你的喉嚨,都不再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