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真的那麼不可跨越嗎?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Hidden Potential》中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前提:
「在單一領域,理論上,我們都能達到任何人曾經做到的表現。」
換句話說,許多我們以為的「天花板」,其實只是心理和方法上的限制,而非能力的終點。這本書的核心,就是教我們如何打破限制,發揮潛力。
1. 性格技能比天賦更重要
書中指出,像主動性、紀律性、決心…這些「性格技能」(或稱認知技能),比單純的先天天賦更能影響最終成就。
好消息是,這些技能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2. 擁抱不舒適
舒適圈聽起來安全,但真正的成長幾乎都發生在它之外。
踏出舒適圈的過程不容易,甚至讓人感到焦慮但大腦會在這種「適度不適」的狀態下成長最快。這需要的不只是行動力,還有勇氣。
3. 成為「人體海綿」
主動去吸收一切對自己有幫助的資訊與經驗,而不是被動等待。
這像是給自己一個無形的「成長助推器」,讓你持續累積資源。
4. 高標準下的不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常讓人陷入細節泥沼,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 20% 關鍵要素。
與其追求無瑕疵,不如在高標準要求下快速行動、持續迭代,讓自己逼近甚至突破極限。
5. 刻意遊戲
「刻意練習」大家都聽過,但它的痛苦常讓人半途而廢。
亞當.格蘭特提議把練習「遊戲化」,讓進步變得有趣、持久,才能累積更多有效練習時間。
對我個人來說,最難的就是:擁抱不舒適。而這本書有提到它的解方,也就是刻意遊戲。
先前為了提高執行力,我開始列海一樣多的「待辦事項」,然後享受逐項勾選完成的過程。這的確可以當成是一種遊戲,不過不是很好玩。
堅持幾週後,有時真的就是有意志力燒空的感覺,就是完全不想打開相關App,不想面對。
後來我就想辦法幫這遊戲升級;開始幫待辦事項們標分數,每週一,把整週的主要待辦項給列好,並自己幫它們打上分數,總分100,有完成就拿到相關分數。要點就是自己分配分數要注意難度不要太飄,這樣就能每週看自己的表現起伏。
這招的確能讓我自己,在執行時感到愉快一點點,能多撐點時間。但老實說,還是會有燒乾的時候。
所以我另外分享兩個心得:
- 要事優先,就把最重要的項目先給填上,然後直接劃給它們一個超高的佔分,讓自己一週搞定這些就及格這樣
- 刻意休息,刻意遊戲還要想辦法把無聊事變遊戲,有點難。直接劃定些個休息時間補充能量池吧。我個人實操是每週一天純休,每四週有一週會刻意降工作強度。
給有看到這文章的你,下週可以試著挑一件讓你有點不舒服,但能促進成長的小事,並持續七天。
你會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