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の人生觀:成年篇》18 實習前,先想清楚的事.實習不是標配,但你的方向,值得多想一步
01|實習不是唯一的門,學習、信任與方向,才是讓你走得遠的路
夜深的時候,房間安靜得只剩下電腦的微弱光亮。你盯著螢幕上的履歷模板,游標在空白處閃啊閃,像是在催促你填上某個關鍵的答案。腦中忍不住浮出那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去實習?有人覺得,如果沒有實習,就像少了一張通往職場的通行證,會不會比別人慢了一步;也有人相信,實習只是累積經驗的方式之一,並不是唯一的路。說穿了,這沒有標準解答,因為每個人的起點、方向、資源都不一樣。也因此,實習在你生命裡的重要性,可能和任何一個人都不同。
有些人把實習當成先推開門縫的一次試探。第一天一走進辦公室,腳步聲在走廊上此起彼落,電話聲一通接一通的響著,空氣裡混著文件紙張的翻動與鍵盤的敲擊,你還在適應這樣的節奏。那是一種課堂上感受不到的氛圍,忙碌裡藏著零星的壓力,也夾帶著偶爾的成就感。對另外一些人而言,實習更像是一張「信任憑證」,履歷上那一行公司名稱,能讓雇主心裡踏實一點,覺得你有過真槍實彈的經驗,進入狀況的速度也許更快。但實際上,走進職場的門並不只有這一扇,有人透過開源專案、跨系合作、比賽、長期研究或接案,同樣累積出讓人信服的成果。重點從來不只是「有沒有實習過」,而是你用什麼方式,讓別人看見你能投入工作,而且做得好。
不過,實習也是一面很誠實的鏡子。你可能曾經在課堂上對某個產業充滿憧憬,覺得它光亮、自由又充滿創意;可當你真的坐在那張辦公桌前,翻開每天的工作清單,才發現日常可能比想像更瑣碎,或者壓力更密集。這種落差,沒有經歷過很難體會。也正因如此,如果你想在短時間累積可驗證的成果,實習的確可能是一條捷徑,能讓你直接參與專案,甚至獲得主管或同事的推薦信,替履歷添上實在的分量。但如果你早已透過其他方式,完成了同等級甚至更高規格的成果,那麼實習的重要性就不會顯得那麼重要。畢竟,選擇不同的路,不代表誰落後,只是節奏與風景不同而已。
所以,當你聽到有人說「沒有實習就輸在起跑點」時,或許也能想起另一種聲音:「只要有作品和能力就夠了」。兩種說法都可能成立,但更值得花時間的,是安靜的看看自己現在最需要什麼。有人渴望更多的學習機會,有人希望建立雇主的信任感,也有人還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如果這幾個需求同時都很高,實習自然會是個有效的選擇;但如果其中幾項你已經透過其他方式補上了,那時間和精力就能留給此刻對你更重要的事。答案,不必急著定下。有時候,慢一點、讓自己在嘗試與等待之間找到平衡,就是最踏實的前進。也許,下一次你抬起頭,看見前方那道微微亮起的路口時,心裡的答案,會在那個瞬間靜靜浮現。
判斷實習必要性的三個方向:學習、信任、方向確認
有時候,人生的路口來得很安靜,卻能讓人反覆思量。要不要去實習,就是其中一種。別人可能會給你許多意見,但真正要做決定的那一刻,還是得回到自己心裡去找答案。而這個答案,也許藏在你對幾個方向的感受之中。第一個方向是學習。這裡的學習,不只是完成一項項交辦的任務,而是在真實情境裡,慢慢經歷觀察、嘗試、修正的過程,最後把這些累積轉化成自己的方法。教育心理學裡的「經驗學習循環」指出,有效的學習包含行動、反思、抽象化與再實踐。一段好的實習,不是要你照著步驟走,而是讓你邊做邊理解背後的理由,甚至勇於找出更好的做法。如果你平常很少遇到這種既具挑戰又能獲得回饋的情境,那麼實習的價值會特別明顯。但如果你早已透過跨系專題、開源專案、研究計畫或長期接案累積了類似經驗,學習上的急迫性可能就不會那麼高。
當學習慢慢沉澱成底氣,你會發現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東西:別人願不願意在第一時間相信你。成長不只是知識的累積,還需要被看見與被信任。這份信任,有時甚至能改變整個機會的走向。第二個方向,是信任感。經濟學的「訊號理論」提到,市場往往透過一些看得見的指標,去推測那些看不見的特質。實習經驗,就是這種指標之一。尤其當它來自具有公信力的單位時,更容易讓人降低疑慮,願意把機會交到你手上。不過,信任感並不只能靠實習建立。假如你能透過作品集,把「問題是什麼、你怎麼解決、最後成果是什麼」清楚呈現,並且讓成果可被驗證,說服力依然很高。像是,比起單純寫「參與社群經營」,更有力的表達是「三個月內調整內容策略,追蹤數增加三成、點擊率翻倍、私訊轉單率提升到百分之五」。當成果足夠具體而且能被確認時,即使沒有實習經歷,也能讓人對你產生信任。
而當信任感開始穩固,你可能會開始問自己,我想走的路,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就是第三個方向,確認職涯方向。有些事,光靠想像是無法真正理解的。許多人對工作的印象,來自網路文章、課本,或朋友的分享,但真正走進其中,才會發現現實的情況和想像中有著不小的落差。實習的好處,是能讓你在短時間內體驗真實的工作日常,從流程、溝通方式,到工作節奏與團隊文化,並觀察自己是否能自在的在其中運作。如果你正站在猶豫不決的岔路口,或者對未來的工作型態還沒有明確的感覺,這樣的體驗或許能幫助你更快找到方向。但如果你已經透過社團、跨部門專案或接案,確定自己喜歡的工作模式與節奏,那麼這方面的需求就不會那麼迫切。
當學習、信任與方向這三個面向同時在你心裡亮起時,實習的重要性自然會被放大。反之,如果其中一些需求早已被滿足,時間與心力就能留給更值得投入的事情。只是,在做決定之前,別忽略實習的品質與成本。一段值得的實習,往往有明確的目標與成果,有定期回饋的機會,也能讓你真正參與決策或執行的過程。如果事前能與單位確認好這些條件,學習和信任的累積效率就會更高。而成本,不只是時間與通勤距離,也包括生活開銷的負擔,這些都會影響你的體驗。或許,當你能在條件之間找到平衡時,實習的價值,會在不疾不徐的日子裡,靜靜的留下痕跡。等到某一天回頭看,你會發現,那些曾經的選擇,已悄悄形塑了你。
沒有實習機會時,怎麼用其他方式累積同等價值
有些空白,不只是履歷上的一欄空格,而是心裡那種「好像少了什麼」的重量。當別人的經歷清楚寫著在哪間公司實習過,你卻只能盯著那個空位,不免懷疑自己是不是因此失去機會。可是在一次次觀察與對話之後,你會發現,真正吸引雇主目光的,往往不是公司名稱,而是你能端出什麼成果。那些成果有故事、有過程,能被檢驗,也能讓人看見你在面對問題時的思考與行動。而這種能力,不一定非得透過實習才能養成,有時候,走自己的路反而能讓步伐更穩、更自由。
與其焦慮,不如開始描繪未來的模樣。想像自己已經坐在理想職位的辦公桌前,你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麼?翻開那些職缺的內容,找出反覆出現的任務與技能,例如整理數據、設計原型、規劃內容、開發功能。挑一個用現有資源就能開始的方向,為自己畫出明確的範圍與目標,然後讓心靜下來,動手去做。過程中,把每一步的想法與行動都記下來,這不只是備忘,更是未來面試時最有力的素材。你可能會在資料集中清理出一套指標追蹤系統,從數據整理到模型建立,最後完成一份邏輯清楚的報告;也可能在設計專案中重新打造一個常見流程,從研究到原型測試,收集來自使用者的真實回饋;或是在行銷內容上,挑一個主題做策略實驗,觀察觸及率與轉換率的變化。當你回頭看,這些過程本身,就是你能握在手裡的成果。
當任務變得具體,流程的拆解會讓它更有節奏感。一次看完整個專案或許令人感到壓力,但分成幾個階段,就能在推進中保持清晰。工程專案可以順著功能規劃、開發、測試、上線的步驟;行銷專案則依序經過受眾研究、內容製作、發佈、檢討成效。當你記錄的不只是完成的事,還包括卡關時的猶豫、靈感乍現的那一刻、甚至嘗試錯誤的過程,故事就會更立體。比起簡單的說「我做過一個專案」,讓對方感覺到你曾真切的在現場解決問題,才會留下深刻印象。
而故事若要被相信,數據就是支撐的骨架。它不必驚人,但必須具體,讓人能精確感受到你的努力。這些指標可能是過程中的,例如一週完成多少任務、收到幾次回饋、修改了幾次;也可能是結果上的,像效能提升多少、轉換率變化、錯誤率下降;又或是品質上的,例如穩定性、使用者滿意度、測試通過率。當這些數字靜靜的排列著,不需要過多形容,它們本身就能說出你的故事。
當專案結束時,別急著翻頁。花時間將它整理成完整的呈現,讓人可以沿著你的思路看完整個過程。用「背景、目標、方法、成果、反思」的順序,把脈絡交代清楚,搭配圖表或截圖,讓重點一眼可見。記得把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限制,以及你面對它們的方式寫進去。因為真實的專案從來不是筆直的線,中途的彎折與停頓,反而讓它多了溫度,也讓人看見你不是只會照步驟,而是能面對變化的人。
如果這些成果能走向更大的世界,故事就會有更多後續。工程專案可以放在開源平台,附上清楚易讀的說明;設計作品可以放在展示平台,讓人直接體驗互動原型或設計系統;行銷或內容專案則能放在個人網站,附上成效比較與策略思路。公開的意義,不只是增加曝光,而是讓它們在真實環境中接受檢驗。有時候,一封意外的訊息、一個分享、甚至一次陌生的引用,都可能在不經意間為你打開新的門。
若能讓專案持續改進,它的價值會在時間裡慢慢累積。每隔兩三週檢查一次,看目標是否達成、過程中有沒有新的方法值得嘗試、哪些地方還能再優化。邀請不同背景的人提出觀察,針對內容的品質、實用性或呈現方式給出建議。這樣的反覆打磨,不急不躁,卻能讓成果一點一滴更接近你心裡的藍圖。
在那些競爭激烈、門檻很高的領域,這種替代方式尤其能展現力量。投資研究、策略顧問、熱門的產品管理職位,雖然市場看重信任感與履歷上的經歷,但你依然能用精準的成果對應他們的評估方式。研究分析可以整理成邏輯清楚、資料來源完整、能直接使用的簡報;產品相關專案則能走完需求分析、解法設計、成效驗證的全流程。當你的成果與他們的需求對得上時,就算履歷上沒有實習經驗,也會讓人感覺你已經準備好隨時上場。
也許最後你會發現,實習只是其中一條路,而不是唯一的答案。真正讓你在機會到來時感到心裡踏實的,是那些清楚、有說服力的成果,以及背後安靜而堅定的過程。就像夜裡的一縷不散的微光,不張揚,卻始終亮著,等著有人在不經意間抬頭,看見它的那一刻。
「真正的價值,在於行動而非頭銜。」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 愛心
持續來點知識請按下 ➕ 加入(在文章下方)
追蹤我的動態請按下 ➕ 追蹤(在文章上方)
想要了解更多請按下 👑 訂閱
這些都將成為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謝謝你的支持與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