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不管是和家人、朋友、情人,現在甚至來到了社群網路。許多人24小時 online手機不離手,這讓如何抽離關機休息變成一門學問呢!前陣子又看了一次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退進兩難) 這部記錄片,內容點出了許多殘酷的事實,其中讓我震驚幾句話:

1.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會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2.我們都是商品,我們的注意力就是販售給廣告商的商品。
3.如果你沒花錢買商品,你就是商品,而客戶其實是付錢的廣告商。
在網路時代,如果一個服務是免費的,那麼提供服務的平台或公司就會從使用者身上獲取其他價值,例如個人數據,並將這些數據作為商品出售或利用。有些學者說這說法已經過時了, 現在更看重的是使用者產生的「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也就是說,企業不僅僅是把使用者當作商品,而是將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模式,用來預測和塑造未來行為,以便更好地獲利。
Social Dilemma 這部片正是告訴我們這些社群軟體,已經無遠弗界的影響我們的行為、心智,更可怕的事情是:我們還不自知,認為這些高度客製化的個人帳戶,我們以為選擇追蹤哪些明星、時事是自己明察秋毫的結果,結果實際上卻是進入了屬於自己的一言堂,只聞、只見、只聽自己喜歡的新聞和名人、只和自己有高度共鳴的共同粉絲所討論,還以為世界想得都跟我們思考的一樣。
社群軟體製造兩極化: 每天從社交軟體獲得新聞的不同,世界觀和思考模式也慢慢被形塑成不一樣。「提升使用者使用時間」為目標導向的社群軟體,會只丟你認同的訊息和動態訊息給你,而長期下來,每個使用者的價值觀和邏輯便會越來越兩極。
影評出自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影評讀書心得
心得:
無法掌控自己的注意力這件事和只關注同溫層的時事這都讓我感到害怕。看了一下手機Screen Time分析,看看近期的毒癮深不深、反思如何適時抽離自己和試著關注與自己不同觀點的時事評論來了解多方角度的看法。其中如何適時抽離自己,我的方式是每周與大自然約會(登山、越野跑)和朋友騎自行車深聊,手機的功能只有拍拍照以及和家人報平安,試著讓自己回歸於零,專注在當下的人事物。因為這是現今社會所稀缺的,所以更顯得寶貴,透過練習希望讓自己重新擁有自己的掌控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