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這場活動之前,我必須先完成十二週的創作歷程。這十二週,不只是簡單的寫作練習,而是一段自我觀察與價值梳理的過程。每週,我至少要完成四篇文章與四期 Podcast,內容涵蓋生活觀察、議題反思、個人經驗,以及與夥伴的交流紀錄。日復一日的累積,不僅鍛鍊了我的表達能力,也讓我逐漸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 創作的過程,就像是在廟裡進行一場長期的文化洗禮。每一次落筆、每一次錄音,都是一次面對自我與外界的對話。十二週的時間足夠讓人產生改變,而這些改變,並不只來自文字或聲音本身,而是來自背後那套被我慢慢建立起來的思考模式。 第一個主題:與人互動的篩選機制 我在這段創作期間,逐漸意識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上有一個明顯的特質—高篩選。所謂高篩選,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面對陌生人時,我會特別留意對方的用詞、邏輯,以及他在群體中的表達方式。這種習慣像是一道無形的濾網,幫助我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中,專注在我認為值得深入交流的人身上。 相較之下,我的一位夥伴Clam則更注重對方是否主動參與、是否願意分享觀點,而不是過於糾結於文字的精準度或語言的修飾。對他而言,一個人只要願意開口,無論表達是否完美,都比沉默更值得關注。這種差異,讓我重新思考「互動的門檻」這件事,具體來說,不意味著沒有篩選,而是相較於筆者,線上比較寬容。 當面對資歷深厚、內容累積已經超過兩百篇以上的創作者時,以兩百篇為審核,自己已創作兩百篇文章,以此為基底。對於這類創作者,我會更關注他們想傳達的議題與價值,而不再過於在意外在的細節。因為當一個人能長時間持續創作,並且吸引到穩定的訂閱群體,即便他偶爾狀態下滑,也依然能帶給我啟發。這時候,我反而願意以更大的包容心去看待他們的作品與互動方式。 這讓我想到一個詞—社交屬性。它指的是,人們會因為某些特質或價值觀而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當我們在尋找夥伴時,本質上就是在進行一層又一層的篩選。若對方是一個真正了解你的人,願意提出具體且中肯的建議,你會更願意傾聽,因為那背後隱含的是信任與理解。相反地,如果批評來自一個與你毫無交集的陌生人,那麼高篩選的本能就會啟動—選擇忽略。這不是拒絕成長,而是一種保護能量的方式。 第二個主題:善用舞台做推廣 在這次同樂會中,我獲得了一個十分鐘的發表機會。對許多人來說,十分鐘可能轉瞬即逝,但在我看來,這是一段能夠有效傳遞價值的黃金時間。 我曾猶豫要不要利用這十分鐘回顧自己十二週的創作歷程,畢竟這也是一次階段性的成果驗收。但在思考過後,我決定把這段時間用來推廣一位對我影響深刻的夥伴—Tony 哥。他曾在我的課堂上分享企業專業倫理的內容,讓學生收穫良多。這次,我希望把他的價值介紹給更多同學。 為了讓推廣更有說服力,我先梳理出自己專長領域的一套思維模組,並刻意指出其中的缺口——這些缺口正是 Tony 哥能補足的部分。透過這樣的設計,我不只是單純地替他宣傳,而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需求方」,讓觀眾明白為什麼我需要這位夥伴的內容與能力。 在發表結束後,我不只是口頭推廣,還用實際行動報名了他的課程。這樣的選擇,不只是對他的支持,也是向其他同學示範:當你認同某個價值,就應該用行動去支持它。 第三個主題:自我表達的反思 演講結束後,我收到不少正面回饋。有人說我的內容條理清晰,也有人覺得我在推廣他人時展現了真誠與策略。然而,我自己也察覺到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我的聲音偶爾會有輕微顫抖,講話速度也偏快。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提醒我這個問題。其實,在我過往的職涯中,這種表達方式一直存在。過去的我會因此感到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公開發表。然而,經過這次經驗,我開始意識到,演講的核心並不在於外在表現是否完美,而是觀眾能否接收到我想傳達的價值。那些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改變的部分,就先接受;能夠改善的地方,則透過練習逐步調整。 我打算利用未來更多的公開場合來鍛鍊自己,例如持續參加創作課、錄下自己的演講影片並回放檢視,觀察每一次的聲音狀態與節奏。這些方法雖然耗時,但能讓我慢慢建立起更穩定的表達能力。 有趣的是,這次發表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因此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包括醫生與銀行高階主管。與他們的交流,讓我獲得了更多跨領域的觀點與啟發。比起糾結於自己聲音的顫抖或緊張,這些後續建立的連結與價值反而更值得珍惜。 最後的思考 回顧這十二週的創作,以及這次同樂會的經驗,我更加確信「篩選」在人際互動中的重要性。真正了解你的人提出的建議,往往能觸及到你自己忽略的盲點,值得認真思考與採納;而對於那些來自陌生、缺乏背景理解的批評,高篩選地選擇忽略,不僅合理,也是對自身精力的保護。 這次的經驗,像是一場在廟裡進行的文化洗禮—既有靜下心來沉澱思緒的過程,也有與人交流、碰撞觀點的瞬間。它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的互動模式、舞台運用策略與表達優劣勢。未來,我會繼續在創作與分享之間尋找平衡,持續拓展屬性社交的圈子,並在每一次的發表中,帶回更多屬於自己的價值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