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會議結束後,小羽看著主管發來的訊息,眼眶有些泛紅。
事實是,小羽前一晚通宵趕稿,簡報的邏輯仍不夠清晰。主管其實是想讓她休息一下,順便親自處理高層需求的臨時變動。然而,這句簡短的訊息,缺乏必要的事實脈絡與主客體關係,讓接收者自然用自己的焦慮填補空白。「下週簡報我來,妳先別管了。」
她心中一沉:「是不是我做得很爛?是不是主管覺得我沒能力?」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以為「說了就等於說清楚了」。但事實上,當一段話中缺少了事實背景、主客體關係、行動邏輯與情緒期待時,語言就成了一面鏡子——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

🔍 為什麼「說話」這麼容易讓人誤解?
語言本來就不是透明的。尤其在高壓、時間緊迫或立場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更容易陷入以下這些「溝通缺位」:
1. 缺乏事實脈絡
只講結果,不交代來龍去脈,讓對方難以理解背景。例如:「這客戶我來處理就好。」如果沒說清楚是因為對方工作量太大,或是客戶習慣我處理,就容易讓人覺得自己被剝奪權責或否定能力。
2. 模糊主客體關係
常用「我們覺得」「大家都說」等話語迴避主詞,導致責任與觀點來源不明。例如:「有些人覺得你不夠積極」,實際上是主管自己的觀察,但話語轉移了焦點,也讓對方不知道該回應什麼。
3. 不說行動影響
只談意見,不說行為造成的具體影響,讓人無從調整。例如:「你太衝了」,比不上「你剛剛在會議中打斷了三次發言,影響團隊進行」。
4. 掩蓋感受與期待
我們常認為感受是軟弱、期待是壓力,於是選擇隱藏。但不說出「我希望你能獨立完成,因為我相信你」這類話語,只會讓溝通變成任務交辦,缺乏連結與信任。
🧪 兩個常見的案例解析
案例一:主管對員工表現不滿
🗣 原話:「你這次處理太慢了,下次要快一點。」
🔍 缺位分析:
- 事實脈絡:沒有說明什麼任務、期程是什麼、為何速度重要。
- 主客體:沒有說明「我」的觀察,而是直接下定論。
- 行動影響:沒有說清楚處理太慢導致了什麼後果。
- 感受期待:只剩壓力,沒有理解或鼓勵。
✅ 調整後的說法:
「這份報告本來希望能在週三給主管參考,這週延到週五才完成,我知道你努力了,但時效會影響主管的決策節奏。希望你下次能提早規劃,有問題也能提前說,我願意幫你協調。」
案例二:同事回應他人提案
🗣 原話:「這聽起來有點問題,我不確定可不可行。」
🔍 缺位分析:
- 事實脈絡:沒說具體哪個部分有問題。
- 主客體:用「這」與「可不可行」模糊了責任與角度。
- 行動影響:沒說這樣做會導致什麼結果。
- 感受期待:沒有明確回饋,也沒有建設性方向。
✅ 調整後的說法:
「你提的跨部門整合,我很認同方向。不過目前流程還沒調整,會需要花兩週重新協商角色分工。我會擔心團隊一下子跟不上,你覺得是否可以先從一個部門試點開始?」
💡 說話更清楚,就是減少防衛的開始
每一句不清楚的語言,都可能成為誤解的溫床。
與其期待別人「要懂我在說什麼」,不如多花一點點心思,把事實說清楚、主體釐清楚、行動講清楚、感受與期待表達出來。你會發現,不只是溝通順了,連彼此的信任與協作也慢慢建立起來了。
讓語言更清楚,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是讓每個努力都被看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