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我的 mentor 聊天,她算是我們銀行的其中一位最高層主管。雖然以前看過很多成功人士的訪談影片,但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實際和一位我眼中的「成功人士」深聊。
我才發現,原來我和成功人士的思維差異這麼大!這次聊天簡直是一堂人生課,太有收穫了!所以我想記錄下來,也順便分享給大家~
(以下每個思維都是人生座右銘,我自己應該會反覆讀個100遍,直到完全內化並且實踐它們~)
1. 如何做重大決定
身為銀行的高層,一個決策是會影響到整間銀行的走向。我問她:「妳會不會懷疑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
她說,她其實常常懷疑,但她的老闆都會跟她說:「只要你是根據當下所掌握的資訊,做出了當下能做的最好的選擇,那就已經夠了。」
我發現,自己之所以常常害怕做決定,是因為心中充滿了各種「萬一」—萬一結果不如預期怎麼辦?萬一後悔怎麼辦?
但她說:結果不一定要完美,只要當下已經做出最好的選擇,就不用後悔。
2.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談到人際關係的處理,我問她:在金融業裡,面對那些「難搞」的同事,她是如何應對的?
我也分享了自己的困擾---我是一個很容易內耗的人,常常會反覆地思考:「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
她的回答,正好呼應了我先前寫的關於「內耗」的文章:「別人怎麼看妳,是妳無法控制的。妳唯一能掌握的,是自己怎麼看待一件事。」
她給了一個比喻:桌上有半杯水,你可以覺得它「只剩一半」,也可以覺得它「正在裝滿」。
你可以自己選擇怎麼看事情,而妳的想法,最終會形塑妳的世界。
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讓我們焦慮,是我們的解讀方式讓自己過得更辛苦。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內耗」絕對是我們必須克服的課題。
3. 不追求完美、不害怕犯錯
她提到心理學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把錯誤當成失敗;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把犯錯當成成長的機會。
她說:「只要你能從錯誤中記取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你就會越來越好。」沒有人能做到完美,完美本身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標準。但我們可以選擇每天都進步一點點,變得比昨天更好。
4. 不害怕衝突、接受別人的回饋
她說:「衝突一定會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但我不害怕衝突,因為我信任我的同事。」
因為大家彼此都清楚,每一次意見的碰撞,其實都是為了達成同一個目標,所以衝突不是對立,而是一種前進的動力。
她也坦言,身為高層並不代表什麼都懂、什麼都能獨立完成。她的很多決策都需要依賴團隊的專業與經驗。因此,信任夥伴是她最重要的管理基礎。
她還提到,她發現很多同事不太敢主動去請別人給自己回饋,可能是怕被指出自己的不足,或者聽到跟自己完全不同的意見。但其實,願意去聽見那些不同的聲音,自己才有機會成長、進步。
5. 不衝動做決定、不在生氣時寄信
她說,她絕對不會在生氣或是有情緒時寄信。當她感覺到自己有情緒時,她通常會先暫時放下郵件,去做點別的事情,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回過頭來重新檢視信件內容。
她說,如果在情緒化的狀態下,衝動寄出信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而她不想承擔那樣的風險。
6. 台商 vs. 外商:最大的差異是「階層文化」
我過去在台商工作時,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業務部門常常看不起其他部門。 業務似乎自動形成一個「金字塔尖端」, 認為自己是銀行的賺錢的主力,其他部門都是支援,所以理所當然要配合業務、滿足他們的需求。
當其他單位無法配合時,業務的態度往往會變得很強硬,甚至不太尊重人。我做中台的職位時,也遇過好幾位主管提醒我:「一定要好好配合業務。」
而這位高層主管跟我說:
「沒有其他部門的協助,業務根本賺不了錢。銀行裡每個人都必須合作,才能讓整體運作順利,否則大家都領不到薪水。」
我才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平等」的概念:職場上的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薪水在努力,沒有誰的工作比誰更重要,每個崗位都是銀行不可或缺的一環。
7. 職涯最重要的一件事:喜歡自己的工作
我跟她聊到,我有一位鄰居也是銀行的高層。那位鄰居每天早上六點出門,晚上九點才回家。看到這樣的生活型態,我都會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也成為了主管,我能忍受這樣的生活嗎?」
另外,我也無法想像,當所有人都依賴我做決定時,那樣的壓力該怎麼承受?
她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說,她真的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甚至根本不覺得自己是在「工作」。她說自己也是個閒不下來的人,總是想找事情做。
我有些朋友也是銀行儲備幹部,當然他們都很有能力,但在我眼裡他們的動機更多是追求升遷和高薪,我感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享受這樣的生活。因此我也一直以為,銀行高層主管多半是在追求權力和名聲,但和這位主管聊完後,我才明白,她是真心熱愛她的工作。
所以我想說:不管你是創業者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想在一個領域走得長久、取得成功,喜歡自己的工作,絕對是最重要的關鍵! 而且,作為一個上班族,喜歡自己的工作絕對是有可能的,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和環境。
從這次聊天中,我深刻體會到台商和外商之間的差異。並不是說外商就一定比台商好,但不可否認的是,西方教育確實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
這位主管從小接受西方教育,來台灣工作時間並不長。她坦言,剛來時遇到許多文化上的不適應。比如,有些同事會在她面前「自動劃分階層」、變的畏畏縮縮,在討論事情時不敢跟她說太多,擔心被責備或被發現犯錯;而日本人說話太過迂迴,讓她聽不太懂;中國人則是比較言聽計從,不太會主動提出其他意見。這些差異,正是不同文化教育下思維模式的真實寫照。
我自己的感覺是,有些思維,是我過去在台商工作、甚至從學生時代起,就已經潛移默化地植入我的腦海與行為裡。而這些思維剛好和我從她身上學到的「成功思維」相反,比如:
- 必須追求完美,完美才會被嘉獎,犯錯就會被懲罰。
- 職業有階級之分,不好好讀書,長大後「只能當XXX」。
- 關於「做決定」,台灣的教育幾乎沒教過我們怎麼做,但其實這是人生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 情緒管理方面,我印象中小時候就有遇過有些老師很情緒化,出社會後遇到的老闆也幾乎都不太擅長情緒管理,而台灣的教育中確實沒有人教過我們怎麼管理情緒。
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要成為像她這樣既成功又快樂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思維的改變,其實不只是努力與否的問題,更多是我們從社會環境中被塑造出來的。
從她身上,我感受到她對公司、老闆和同事充滿信任,我相信正是因為她周圍的人也擁有相似的思維模式,才讓她能夠在這間公司穩定地工作了二十幾年,持續走向成功。
因此,我認為職涯初期,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能帶給你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環境。還沒找到的話,就持續尋找;找到之後,自己才能夠真正建立起走向成功的紮實的基礎。
追蹤我的IG:Instagr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