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美不只是自然比擬,而是來自筆法、結構、均衡、趨勢、墨色等造型原則的秩序與法則。這一派的觀點強調:
書法是純粹的造型藝術,不依賴外在意象或情感表達。
美感來自筆畫的力道、佈局的節奏、字形的張力與墨色的層次。評鑑書法作品時,應著重其造型結構的合理性與視覺張力,而非主觀情緒或道德價值。
作者對《九成宮醴泉銘》的讚譽重點
1. 造型的極致典範
熊秉明認為《九成宮醴泉銘》是楷書造型美的巔峰之作,字形方正嚴謹,筆畫精準有力,充分體現了純造型派所追求的「形式即美」的理念。
· 結體「化長為方」,字形穩健而不呆板。
· 筆法「穩健含蓄」,每一筆都蘊含著深厚的功力與節奏感。
2. 筆勢與結構的完美融合
他特別讚賞歐陽詢在此碑中對筆勢的掌控與字形結構的經營:
· 筆畫之間的呼應與張力,形成視覺上的動勢。
· 結構嚴謹但不失靈動,展現出「法中有變」的高超技藝。
3. 章法與空間的經營
熊秉明指出,《九成宮醴泉銘》的章法安排極具美感,行距、字距、留白皆恰到好處,整體呈現出一種「靜中有動」的氣韻。
· 布白疏朗,視覺節奏分明。
· 空間經營得當,讓整體作品具有呼吸感與層次感。
4. 精神性與形式美的統一
他認為此碑不僅技法高超,更展現出書者的精神修養與人格風範,是「技進乎道」的典型。
· 歐陽詢晚年筆力完備,體勢壯美,神氣充盈。
· 書法不僅是技術,更是人格的延伸與精神的體現。
歷代評價補充
宋代朱長文:「晚益壯,體力完備,奇巧間發。」
元代趙孟頫:「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明代陳繼儒:「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
這些評語與熊秉明的理論互為印證,皆指出《九成宮醴泉銘》在造型、筆法與精神性上的高度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