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的有需要這麼用力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拼命準備了一場簡報、寫了一篇文案、仔細安排了一整天的行程,結果不但沒有更好,反而換來更多混亂、更深的疲憊和自我懷疑。
你覺得自己應該更努力、更自律、更堅強,可越是這樣想,反而越覺得喘不過氣。明明我們做了很多,卻沒什麼真正的前進感——這不是錯覺,也不是你太懶,而是你可能正身處在一種心理現象裡。
在《努力但不費力》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很關鍵的觀念:「投資報酬曲線的崩壞點」。一開始我們投入越多心力,確實會看到進展;但當投入超過一個臨界點後,回報不但停滯,還可能變差,甚至產生副作用——包括失誤、倦怠、懷疑人生方向。
我曾經為了一本小說,熬夜重寫到凌晨、不停拆解結構、重建角色,想著「再努力一點就能成功」。結果越改越亂,越改越沒自信。最後我不是被拒絕,而是自己先耗盡熱情,放棄了原本深愛的故事。
那時我才更明白,不是努力不好,而是我們常常忘了問:現在的努力,真的還有回報嗎?還是只是撐住不願承認的自己?
也許,你根本沒那麼忙,只是讓一切變太複雜了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其實非常擅長讓生活變得複雜?
行事曆排滿、每件事都不想放過,想兼顧責任、目標、進步、關係,最好什麼都親力親為、什麼都做到位。但你仔細想想,有多少焦頭爛額,其實是「可以不這樣做」的?
我記得有一陣子,被大量的事情壓的喘不過氣,同時要處理每日醫院大量的工作、準備重要的晨會報告、撰寫企劃書、跟家人聚餐、跟女朋友約會行程,再加上數不清的雜務⋯⋯為此,我把所有時間都精算到分鐘等級,無時無刻都在追趕進度。原本以為這樣是「負責」,結果反而每件事都處理得不上不下,情緒極度緊繃,連簡單吃個便當都覺得像在打仗。
直到我實在負荷不來,跟女朋友坦言自己這週末安排的約會行程可能要改期,結果她卻只是自然地回我:「沒關係啊,剛好我最近也有點事。」
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這一切的緊繃,是我自導自演出來的。
我像是自己導演了一場苦情戲,但觀眾根本沒有要我那樣演。
很多時候,那些讓我們窒息的安排,根本沒人要你那麼做,是你自己太怕鬆手,才一再加碼。怕不夠好、怕被批評、怕輸,才會什麼都想顧、什麼都不想漏。
但複雜不等於更好,刪減反而才是成熟的起點。
撐下去不一定是堅強,有時候只是你還沒換個框架
而要想不陷入倦怠的無效努力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靠意志力做事」。
那些看似自律、意志力堅強的人,往往是讓自己最不需要用到意志力的人。
因為真正的自律不是強迫自己,而是設計出讓自己不必強迫的方式。
比如減肥、健身這些事,最常見的建議,就是不要逼自己去做討厭的事,而是設計一個讓你想持續的流程。
像是:邊跑步邊聽喜歡的 podcast,把健身當成紓壓時間;或者讓冰箱根本不出現讓人失控的垃圾食物。不是靠「忍住不吃」,而是直接不讓它出現在選項裡。
這些我們都懂。但接著問題來了,工作呢?難道討厭的工作,也能不靠意志力撐過去?
我曾經不只一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特別是在面對我不喜歡的科別、不舒服的職場氣氛,或是面對一些讓人情緒耗竭的合作對象時。
你不能離職、不能請假、不能「不做」,那怎麼辦?
我現在正在嘗試的是,改變「認知框架」,來降低內耗。
不是正向思考,而是有點像是換一個遊戲系統去重新解釋這個世界。以下是我自己正在使用的一些練習:
- 「這科真的好煩」 → 「這是我未來要避開的環境,我在做田野調查。」
- 「這些人真的讓我想翻白眼」 → 「這是觀察情緒反應的練習場,不用反應,只要觀察。」
- 「我好像每天都在浪費生命」 → 「這是我鍛鍊內部系統的沙盒,我不是工作,是訓練。」
我想像自己是一個在玩 RPG 的玩家,用「觀察者」的角色看待周圍的人與事。一旦我變成「觀察這個環境的自己」,就比較能脫離了情緒的中心。
當然,我不是每天都做得到。很多時候我還是會陷進情緒裡面,煩躁、厭世、懷疑人生。但這樣的框架轉換,可以讓我比較快走出情緒,也比較不會卡在「我為什麼要這麼衰」的回圈裡。
給還在用力撐著的你,一個喘息的提問
如果你還是常常問自己:「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是不是我太懶了?」「我怎麼這麼沒用?」
那我想告訴你一句話:
你不是不夠好,只是太會撐了。
你不是太懶,而是把生活搞得太複雜了。
你不是意志力太弱,而是一直用錯方式自我逼迫。
真正的進步,從來不是燃燒自己換來的,而是從照顧自己、設計生活、留白空間開始的。
所以,今天我只想留給你一個小小的問題:在接下來 24 小時內,有沒有一件事,其實你可以「不用那麼用力」?
一件你一直撐著、一直說服自己不能放的事。
試著放手看看。
不是放棄,而是給真正重要的事,留點位置進來。
這只是我今天想跟你聊的一小段感受。
如果你想聽到完整的故事、更多細節,歡迎到《凡思聲》Podcast 聽這集的完整內容。 Spotify / Apple Podcast 搜尋「凡思聲」就能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