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都是靠運氣。」
你應該也聽過不少人這樣說。
一開始我也只是當作一句牢騷,直到我看到這篇研究。
2018 年,Pluchino 的團隊模擬了 1000 名角色的 40 年職涯,模擬條件如下:每個人天賦固定,幸運事件、不幸事件隨機發生,但每當幸運事件發生,若這個人天賦更高,則成功率會更高。這就是一個天賦 x 運氣的乘法機制。看似天賦更高的人,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然而,最後模擬結果最成功的前 20%,幾乎都不是天賦最高的那群人,而是那些資質平庸,「剛好」遇到最多幸運事件的人。
這個結論乍看令人沮喪:原來努力和才能,居然都不如「運氣好」,那努力還有什麼意義?
但這項研究的啟發,從來不是要否定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該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二、問題不是努力沒用,而是「只努力」不夠
如果我們把努力想成「一直做對的事」,那運氣就是「那個對的事,剛好發生了效果」。
但現代社會的節奏、教育的鼓勵,往往教我們「規劃清晰才能成功」。我們被訓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並及早規劃、鋪路、階段目標明確,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鋪墊。
可是,這份研究提醒我們,最終勝出的,往往是那個在關鍵時刻「剛好在場」的人。
所以重點並不是「不要努力」,而是,你努力的方向,是不是在幫自己「更容易撞上好運」?
你的努力不是只為了讓一切照計劃走,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更多機會被好事找上。
在研究中,好運是隨機發生的,但現實中,運氣的機率卻是可以被「提升」的。
三、有些人真的比較「幸運」——但不是因為他們命好
英國心理學家 李察·韋斯曼 曾進行過長達十年的研究,試著解釋為何有些人總是「運氣好」,而有些人卻總是「倒楣」。
研究發現,所謂「幸運的人」有四個重要的特徵:
- 擴大偶然機會:會主動拓展人脈連結、嘗試新事物,讓機會更容易「意外」找上門。
- 傾聽並訓練直覺:放鬆心智,對新選項保持敏感,讓自己能靈活調整方向。
- 正向預期心態:相信好事會發生,因此有更大的內在動機積極行動並堅持。
- 善於將壞事轉化為機會:當壞事發生時,他們更容易轉換思維觀點、找出替代方案。
所以這些人所謂的「好運」,其實是一種態度、一種生命風格。他們不是等運氣降臨,而是讓自己一直保持「更容易被運氣看到」的狀態。
四、我們其實可以練習「讓自己更幸運」
我認識一位最敬佩的前輩,他背景普通,學歷優秀卻沒有特別頂尖。
但他的人生境遇卻讓人驚訝:大學念法律,畢業卻誤打誤撞進入金融圈,剛好碰上金融海嘯高層大換血,他被破格升任;之後注意到一間即將破產的企業,又剛好最早看出問題,被新東家空降為執行長。年紀輕輕,就站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位置。
外人看來,他像是坐直升機上去的,但他說:「我這輩子最重要的轉機,幾乎都不是我安排好的。」
我問他為什麼能走到這一步,他告訴我一句至今難忘的話:「因為我讓自己出現在很多地方,然後把每次出現都當成可能的起點。」
他的成功不是來自精準規劃,而是讓自己處在「機會可能發生的位置」
他告訴我「努力讓你不墜落,但真正改變人生的,是那些你預期外的機會。」
儘管如此,他也是我看過最拚命的人,工作全年無休、日夜顛倒。但他重視的從來不是完美計劃,而是多出現、多連結、多嘗試。他說,總有什麼事會因此發生。
我後來回頭看自己,發現其實也一樣。許多讓我人生轉彎、打開眼界的「好運」,全都不是來自規劃,而是來自某次臨時的合作、一場沒想太多的聚會、一個隨口答應的提案。
這些看似偶然,其實有跡可循。
因此,與其說運氣是命中注定,不如說,它是一種可以培養的體質。
努力仍然重要,因為專業、知識與執行力,是你站穩之後能抓住運氣的底氣。但當我們太投入、太執著於那條既定路時,或許更該問問自己:
我的努力,是讓自己更容易遇見可能性,還是只是把自己困在一個越挖越深的封閉路徑中?
有些運氣,我們無法控制,例如出生在哪個家庭、是否帶有某種先天疾病。
但人生還有很多「好運」,是我們可以主動讓它靠近的。
不是去製造奇蹟,而是提高奇蹟出現的機率。

五、成功靠運氣,但你能讓運氣找得到你
黃仁勳說過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對自己期望值低一點。」
這不是叫你隨便過日子,而是提醒我們:要容許彈性,才會看見規劃以外的機會。
我們太習慣目標導向,把能否成功都建立在能不能控制各種變數之上。
但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部分——甚至是絕大部分——是控制不了的。你該做的,不是去操控一切,而是站在那些「運氣可能經過的地方」。
成功也許真的要靠運氣,但運氣,從來不全是命定的,它更像是一種可以練的體質。
只要多練習讓自己敞開、多一點彈性、別執著於「完美計劃」,那下次當運氣經過你身邊的時候,你就會剛好站在那裡,剛好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