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
作者: 林立青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10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是林立青,書的內容完全是他當工地監工的經歷,工地的工人現實狀態。
這本書的心得:
其實以我看書的速度,這本書都是故事應該三天就能看完,但是我足足看了兩個月。倒不是本書內容有多艱深難懂,而是書中工人真實的生活,我有些不忍;每個故事背後,我都覺得有些面對現實的悲涼。
小人物的眾生百態:
工地中的工人,平日有去宮廟服年輕人(俗稱八家將), 也有因工作傷害必需要依靠藥物的師傅、師傅的妻子一同工作的大嫂。
在長期勞動下,每個人的身體都多少有些病痛,但是有薪休假在工人階級是並不存在,所以老師傅並習慣去醫院,也擔憂慢性病會是一大筆開銷,於是止痛藥、酒、宮廟偏方…止痛毒品都是可能的存在。
對於「外勞」:為了好管理,外勞常常是用「背心數字」來代替,廠工外勞的待遇惡劣無比,基本薪資卻還要被仲介、住宿費七除八扣。他們會做著台灣人不願意做的事,只要貼錢,就有錢好說話,就算是犧牲休息時間也再所不惜。但是相對的本國無經驗、無技術、無設備的低階年老勞工自然會被年輕便宜的外勞所取代只能去做薪資更低更辛苦的「看板人」。
還有台灣媳婦,陸配與外配:之前在社會的某些團體為了政治目的無差别攻擊陸配,好像攻擊了他們就有好棒棒打勝敵人的優越感,(霸凌弱者算什麼好漢?〉這種自以為法有歧視的偏見無所不在,我們自以為自己很優越,自卑到極度自大的自以為是,其實嫁雞隨雞,不論是陸配還是外配認真生活的人大有人在。她們離鄉背井,可能薪水不高,待遇不好,往往還要操持家務、照顧長輩…與丈夫一起在工地打拼。為何不去直接面對這些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女性,不去直接理解和關心,反而要聽信恐懼與謠言。how dare you?
以族群為挖苦的霸凌往往當有階級意義,只是為了在某種議題上增加正當攻擊。善良的台灣人?你的善良也分人?如果想要和平,想要不撕裂的祥和社會?請先問問你的心。
最後一章活著所描述的是與工地旁有關的小吃部,當然啦!裡面暗藏「春」色,而消費也是工人階級也消費得起的等級。這章說的是陪酒小姐、檳榔西施、茶室大姊的眾生百態,作者看的是「人」而不是有色眼光。
本書的灰色地帶:
本書有些想法與我的視野不同,「政府官員」與「警察」在這本書裡其實不是那麼受歡迎,像是警察抓逃逸外勞,抓外配。喊一句「真正歹人不抓,攏欺負外勞仔。」其他工人,弱者相護,雖然仍然看著警察依法行事,但是冷嘲熱諷是免不了的!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止是法,而是「人」。
這些勞工「瀕死不做賊,冤死不告官」。當然不是我們國家的警察真的有多壞。而是有些粗工法律知識不足,像是自己的人頭戶頭被賣了!而「法律其實只保護懂它的人,與請得起律師的人。 」一旦從獄中出來就發現無法取得「良民證」。有些人在工地學得技能而留了下來!更多是人生四處壁之下,找回獄友,於是就在犯罪、逃亡、被抓間反覆上演。
工地現場工作其實很辛苦,像是戶外烈日下的重度勞動,為了散熱,工地師傅習慣上身脫光並用水降溫,照勞檢的要求要穿上衣服與反光背心,應該說很多的法規立意良善,但是在工地卻不能真的實踐。
最後一篇「工地拾荒者」也是如此,工程現場垃圾量又多又大,他們會讓拾荒者進工地,這是老人或是弱勢族群,但是這是不符合勞檢的,因為工地危險,這些老人本來就不該進入。所以放他們進入工地就必須面的勞檢的開罰。看起來這也沒錯,但,就是這樣才更唏噓。
我的看法:
我推薦這本書,很值得細品,想當年我剛工作時,為了要早日融入社會環境,我每期都看商業周刊,天下雜誌與財訊等。我總是有種會被社會甩到看不到車尾燈的。於是我一直一直很努力,現在也要小心自己不要被ai淘汰。但是之後,我看了更多的書,不乏是研究貧窮的書,貧窮有時候與是否努力無關;雖然努力工作可能對改善經濟狀況有幫助,但貧窮也可能受到社會、經濟和結構性等因素的影響。做工的人值得驕傲,他們不偷不搶自食其力,但是社會並未給他們應得的尊重與收穫。他們建了一棟棟他們畢生都買不起的大樓。留下了一身病痛。一個理想的教育是不留下任何一個學生,一個理想的社會也不該歧視、留下任何一人;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那個被留下的人。

#2025021
#20250801
#本書評分:9.8
#迷泥推推書
=============================(分隔線)
#迷泥推推書:9分以上,感動非看不可值得收藏,並且廣為流傳
迷泥推書:8分以上,不錯、值得看
迷泥讀書:7分打發時間可以看
迷泥看書:6分 加減看,其實不太推
迷泥好閒:未滿6分,只能說這本書非常不合我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