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的podcast標題要怎麼訂?」
「不知道耶~~」
「我的青春之痛?!」
「有痛嗎?」
「心理的痛啊!」
「......」
這是我和你未來老公昨天的對話。
會找你老公來錄podcast,絕對不是一個舖陳很久的計畫,畢竟婆婆我心機沒那麼重。
我只是隨口問問,就像隨口問問他小時候的玩伴要不要來分享他的憂鬱一樣,他們剛好也都隨口就答應了我的邀約。
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是憂鬱症患者嗎?
婆婆我成長的年代,病識感很差。回頭想想,在台中唸書的第一年,應該是有點憂鬱症傾向。生你大姑之後的第一年,可能也有產後憂鬱的情形。
但終究沒有出現生活上的困境,也就覺得沒有需要就醫的必要。
但你老公是有病識感的。
他知道在大學二年級遇到的情緒風暴非同小可,於是自己主動求助。經過半年的諮商,諮商師終於覺得他已經完成階段性的學習成長,暫時不用再進行諮商課程了。
如果你對於這段諮商之路有興趣,可以聽聽《不痛不癢的人生》2025年8月上架的那一集。
在錄這集Podcast的一小時當中,婆婆我可費了很大的力氣不要表現出我當時的心境。
你老公在大學階段出現拒學的情形時,我的情緒拉回到他從幼稚園到高中的拒學狀態。我的情緒是五味雜陳的。或許,在眾多不同的情緒之中,最多的情緒是「挫敗感」。
我討厭失敗。
正因為討厭失敗,所以當你老公在不同求學時期出現拒學時,我把它當作我的教養失敗。而這樣的失敗感,轉而變成憤怒。
媽媽這個角色是不是總是把孩子的成敗放在自己身上,所以才會出現焦慮呢?
有一段時間,對你老公或者大姑感到抱歉,總覺得我沒有當一個稱職的媽媽。後來看了很多劇、很多書,才開始慢慢釋懷。
我現在會對他們說:「等你們當了爸爸、媽媽,希望你們可以表現得比我好!」
我不會期待你表現得比我好,我希望你在生養小孩的過程,可以先好好照顧好自己。
唯有這樣,也才能好好照顧你的小孩,你跟老公才能好好地互相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