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變動的時代,傳統的職涯規劃思維正面臨挑戰。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John D. Krumboltz 提出的「偶發事件理論」(Planned Happenstance Theory),展現了另一種職涯發展的可能——人生職涯並非完全依靠事前計劃,而是充滿意外與偶然事件的影響。
這些看似偶然的「機緣」,其實是我們可以主動創造並且善用的寶貴資源。
理論三大核心
- 計劃性(Planned)
主動學習與行動,遠比單純制定計劃更重要。透過不斷累積經驗與調整,你才能在變動中成長。 - 機緣偶遇(Happen)
生活中無法預期的事件隨時發生,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正面迎接,將意外視為轉機。 - 開放心態(Stance)
保持好奇與探索,願意嘗試新事物,讓自己隨時準備迎接未知的可能。
五大關鍵技能,助你抓住偶然機會
- 好奇心:積極探索新事物,參與多元活動,開拓視野。
- 堅持力:遇到困難不放棄,從挫折中發現成長。
- 靈活性:願意調整計劃、適應環境變化,接受挑戰。
- 樂觀態度:相信未來有更多機會,專注於「我該怎麼做到」。
- 冒險精神:勇於嘗試、不畏風險,敢於跳出舒適圈。
為什麼偶發事件理論如此重要?
在職場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這個理論教我們將不確定性視為機會,而非威脅。它提醒我們擴展社交與專業能,同時具備跨領域能力,提高遇到有利偶然事件的機率。也鼓勵我們汲取多元經驗,不固守單一路徑。
怎麼做?行動指南
- 對個人:多參與跨領域活動,持續學習新技能,將挫折視為機會,拓展多元人脈。
- 對組織:鼓勵跨部門合作、支持創新實驗,提供多元學習機會,推動導師制度協助員工。
試試以「中年轉職 × 偶發事件理論」行動策略清單:
行動策略清單(依照 5 大核心能力設計)
- 好奇心 Curiosity:保持探索
1.每季參加至少一次跨領域講座或課程(不限於現職領域)。
2.主動與跨行業朋友交流,蒐集新資訊。
3.每週閱讀一篇非本行業的趨勢文章(如 AI、綠能、健康照護)。
- 堅持心 Persistence:持續嘗試
1.設定「小實驗」,如兼職專案、志工或短期顧問。
2.建立「復原 SOP」,紀錄教訓,與教練或朋友討論,並迅速行動。
3.每月檢視努力清單,強調「累積進步」。
- 靈活性 Flexibility:擁抱變動
1.規劃不只一條目標路徑,建立至少三條可行方案
2.遇阻立即思考如何將偶然情況轉為資源。
3.在 LinkedIn 等平台重新定位專長,善用過去經驗跨產業轉譯。
- 樂觀性 Optimism:相信轉機
1.將面試和人脈建立視為練習,把握每一次的實戰機會。
2.寫「機會日記」,記錄遇到的意外與可能價值。
3.與支持者定期分享進展,保持信心。
- 冒險精神 Risk-taking:敢跨舒適圈
1. 主動挑戰「跨界」職缺,讓能力更加多元。
2.以新方式展現專長,如寫部落格、開 Podcast 或社群分享。
3. 每年至少參與一個「陌生專案」,如跨界合作、副業或短期海外(外派)工作。
中年轉職者若能用偶發事件理論的思維,將焦慮化為好奇,失敗當成累積,意外變為轉折。這不只是重找工作,而是打造職涯第二曲線的過程。
結論
成功的職涯發展不只靠細密計劃,更關鍵在於善用生命中那些意外的偶然。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抓住每次偶遇,才能走出精彩不凡的職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