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一份履歷在人資眼中,平均只會停留三十秒。在這短短的三十秒內,人資必須快速判斷:你是否值得進一步面試。很多求職者卻把心思花在排版、字體、照片,甚至糾結要不要用漂亮的範本。其實,這些形式從來不是企業端的主要決定性因素。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能不能在有限時間裡,讓人清楚看到你的專業與潛力。
在人資的角度,我們在瀏覽履歷時,會直覺地尋找三個答案:
- 能不能快速看懂:履歷是否清楚呈現你最核心的能力與亮點。
- 和需求有沒有契合:你的經歷是否呼應這份工作的要求,而不是把所有經歷攤開。
- 有沒有具體成果:除了任務描述,能否看到你曾經帶來的真實貢獻。
- A 的履歷寫著:「負責社群經營,撰寫貼文。」
- B 的履歷則寫:「規劃社群內容,三個月內提升粉絲專頁互動率 50%,並帶動網站流量成長 20%。」
在短短三十秒內,人資自然會被 B 吸引,因為這份描述讓我們看見了「成果」與「影響力」。而 A 雖然也有做事,但履歷無法讓人知道他做得好不好。這就是「只寫任務」和「展現成果」的差別。
然而,許多求職者卻容易掉入一些誤區:
- 以為排版越花俏越吸睛,但過度設計反而模糊了重點。
- 以為經歷寫得越完整越好,卻忽略了「相關性」比「堆疊」更有力。
- 以為套用範本就能安全過關,但如果沒有展現匹配度,即使再漂亮也無法說服企業。
履歷不是一份設計作品,而是打開面試大門的敲門磚。當人資能在短短幾十秒內看懂你是誰、你能帶來什麼價值,你的履歷就成功了。今天不妨重新檢視你的履歷,挑出最能代表你的三個成果,並用數字或具體成效呈現。這一步,也許就是讓你被看見、拿到面試邀請的關鍵。
下一篇預告
既然知道了企業端最在意的三個核心問題,下一篇文章我會帶你拆解履歷的三個基本結構:從最基本的「個人資料」,到核心的「工作經歷與技能專長」,再到補充的「自傳與推薦人」。透過這三大架構,你會更清楚每一部分該怎麼安排,才能在有限篇幅裡展現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