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 Hayles 談 AI 與創造力|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創造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人工智慧能與人類一同創作詩歌、撰寫文章並進行藝術創作的時代,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關於「意義」、「創造力」以及「認知」本質的問題。

美國後現代文學評論家、杜克大學文學系的榮譽教授 N. Katherine Hayles 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突破性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機器能力的既定假設,同時也主張:

我們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智能,機器本身可以偶屬於它們自身脈絡的感知世界



集體認知與「混合檔案庫」

這些系統的重要性在於體現了「集體認知」。

GPT 類模型透過處理數十億篇人類文本來獲取知識,因此充滿了人類的文本檔案;同時,也以指數速度生成新的文本,形成 Hayles 所謂的「混合檔案庫」(hybrid archive) :

有人類創作
也有機器生成

隨著 AI 消化人類文本並生成新內容,而人類又透過像 ChatGPT 這樣的介面與 AI 協作,人與機器的文本生產邊界變得模糊。這種協作實際上是多層次的集體認知同時運作:機器從人類檔案中學習、人類利用機器能力創作,雙方共同擴展這個混合文本生態系。​

N. Katherine Hayles 主張:我們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智能,機器本身可以偶屬於它們自身脈絡的感知世界。來源:維基百科。

N. Katherine Hayles 主張:我們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智能,機器本身可以偶屬於它們自身脈絡的感知世界。來源:維基百科。

機器的「環世界」

借用德國生物學家 Jakob von Uexküll 的 umwelt 概念。Hayles 主張機器也有其獨特的環世界。正如蜱蟲的世界由有限但足以生存的感官輸入構成,AI 系統則在其特有的架構與環境參數中運作。

Jakob von Uexküll 的 Umwelt 概念,翻譯成中文大致為「環世界」或「周圍世界」。簡單來說,Umwelt 指的是每個生物基於其獨特的感覺器官和身體結構所感知的、主觀的、有意義的世界。這個概念的核心思想是:

沒有一個客觀、獨立於所有生物的「真實世界」。相反地,每個生物都生活在自己的、由其自身能力所建構的世界裡。

我們可以將 Umwelt 理解為三個主要部分:

  • 感覺世界(Merkwelt)

這是生物透過其感覺器官所能接收到的所有訊息。例如,狗能聞到人類聞不到的氣味,蝙蝠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超音波。

  • 作用世界(Wirkwelt)

這是生物能對其環境產生影響和作用的部分。例如,蜘蛛能吐絲結網,鳥能築巢。這些行為都是由生物自身的生理結構和本能決定的。

  • 功能環(Funktionskreis)

這指的是感覺世界和作用世界之間的連結。生物從環境中感知到某些訊息(感覺世界),並據此採取行動(作用世界)。這個連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讓生物能與其環境互動

狗能聞到人類聞不到的氣味,蝙蝠能聽到人類聽不到的超音波。Photo by Baptist Standaert on Unsplash

舉例來說,一隻蜜蜂的 Umwelt 和一個人類的 Umwelt 就有很大的不同。蜜蜂能看到花朵上的紫外光圖案,這對蜜蜂來說是重要的導航和覓食資訊,但人類卻無法感知。

對蜜蜂而言,這些紫外光圖案就是身為蜜蜂 Umwelt 的一部分;而對人類來說,這個部分並不存在,甚至也沒必要存在。

然而,機器的環世界與人類經驗根本不同。人類需要透過具身行動、互動學習語言,將 mom、cup、drink 等詞與具體經驗和社會情境相連結;但大型語言模型僅透過數學運算操縱這些關聯,既不直接認知人類生活世界,也沒有等同於兒童發展學習的具身經驗

大型語言模型僅透過數學運算操縱這些關聯,既不直接認知人類生活世界,也沒有等同於兒童發展學習的具身經驗。


參照的內在脆弱性

這種缺乏具身經驗的特性,造就了 Hayles 所謂機器生成文本的「參照內在脆弱性」(endemic fragility of reference)

由於沒有物理現實或社會互動的紮根,AI 的理解停留在數學層面,而非經驗層面。這解釋了為什麼 AI 的輸出可能流暢且高度連貫,但有時會陷入無意義,或生成看似合理但事實錯誤的內容。

例如,在 Michael McDowell 的科幻小說《Pharmako AI》中,當人類描述自然環境:

「我看到許多狐狸、浣熊與鹿。我喜歡這些動物。牠們似乎能接受我,這讓我很開心。」

AI 便回應了相似的情感描述。第一反應可能是否定:機器既無身體、無情感、無視覺經驗,怎能做出此類陳述?

缺乏具身經驗的特性,造就了 Hayles 所謂機器生成文本的「參照內在脆弱性」(endemic fragility of reference)。由 Copilot 生成。

缺乏具身經驗的特性,造就了 Hayles 所謂機器生成文本的「參照內在脆弱性」(endemic fragility of reference)。由 Copilot 生成。

但 Hayles 認為,我們既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也不能全盤否定這種輸出。

若人類採取「無效策略」(null strategy),選擇完全忽略文本來源會犧牲一個重要的分析機會:深入理解人類與機器意義建構之間的根本差異。這些差異遠大於人類作者之間的差異,值得細緻探究,而非直接排除。



AI 不是「隨機鸚鵡」

AI 界流行的「隨機鸚鵡」(stochastic parrots)論斷認為,語言模型只是重新組合訓練數據中的模式,並沒有真正理解語言其意義,就像一隻鸚鵡可以跟你對談,但對談的意義僅存在於人類的詮釋中。

Hayles 挑戰了這一觀點,認為這犯了她所稱的「生物主義」(biologism)謬誤;意即,技術系統必須遵循生物途徑才能實現認知。

一隻鸚鵡可以跟你對談,但對談的意義僅存在於人類的詮釋中。

相反,她提出,機器生成文本確實具備意義,只是這種意義與人類生成的不同。它既存在於人類詮釋的脈絡中,也存在於機器自身的運作框架內。

Hayles 認為,技術媒介擁有生物體所沒有的認知途徑,並不必複製生物過程才能產出具有意義的結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33會員
286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8/19
藉著地球儀,人類首次能夠脫離地表,以上帝的視角觀看世界。
Thumbnail
2025/08/19
藉著地球儀,人類首次能夠脫離地表,以上帝的視角觀看世界。
Thumbnail
2025/08/15
這並不只是一次普通試音,而是一次窺見配音工作未來的契機:僅需錄音 19 小時,報酬竟高達 8 萬美元。
Thumbnail
2025/08/15
這並不只是一次普通試音,而是一次窺見配音工作未來的契機:僅需錄音 19 小時,報酬竟高達 8 萬美元。
Thumbnail
2025/08/12
今天的台灣能夠在美中科技戰與國際供應鏈緊張中站穩腳步,是否也要歸功於當年未選擇走完核武這條路?
Thumbnail
2025/08/12
今天的台灣能夠在美中科技戰與國際供應鏈緊張中站穩腳步,是否也要歸功於當年未選擇走完核武這條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力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的第六感,決定它能否溫柔端起咖啡、穩健跨越台階。從特斯拉 Optimus 的豪華感知陣容,到中外企業的技術暗戰,這場隱形競賽正悄悄改寫機器人的觸覺未來。
Thumbnail
力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的第六感,決定它能否溫柔端起咖啡、穩健跨越台階。從特斯拉 Optimus 的豪華感知陣容,到中外企業的技術暗戰,這場隱形競賽正悄悄改寫機器人的觸覺未來。
Thumbnail
解析人工智慧本質與狹義自動化日常應用場景。
Thumbnail
解析人工智慧本質與狹義自動化日常應用場景。
Thumbnail
最近感覺到有AI真的蠻方便的 就像有些學者會分析試著用AI怎麼讓自己學著創業 讓AI當自己的小助理分配工作 以便節省人事成本 不過目前系統還不太成熟 簡單操作都還可以 已經開始在取代簡單操作 隨便跟AI聊天 它也可以回答妳很多很多有邏輯的話語(雖然字很多) 例如用AI占卜這件事
Thumbnail
最近感覺到有AI真的蠻方便的 就像有些學者會分析試著用AI怎麼讓自己學著創業 讓AI當自己的小助理分配工作 以便節省人事成本 不過目前系統還不太成熟 簡單操作都還可以 已經開始在取代簡單操作 隨便跟AI聊天 它也可以回答妳很多很多有邏輯的話語(雖然字很多) 例如用AI占卜這件事
Thumbnail
在AI迅速崛起並深刻重塑人類生活的今日,人工智慧早已不再只是工程領域的產物,更成為哲學、倫理與心靈科學的共同議題。關於AI是否擁有思考能力、心智乃至情感的討論,逐漸轉向一場21世紀的形上學辯論。這些問題雖令人著迷,卻也可能讓我們忽略了另一個更實際卻同樣深刻的思考方向:人類是否能從AI的學習與推理方式
Thumbnail
在AI迅速崛起並深刻重塑人類生活的今日,人工智慧早已不再只是工程領域的產物,更成為哲學、倫理與心靈科學的共同議題。關於AI是否擁有思考能力、心智乃至情感的討論,逐漸轉向一場21世紀的形上學辯論。這些問題雖令人著迷,卻也可能讓我們忽略了另一個更實際卻同樣深刻的思考方向:人類是否能從AI的學習與推理方式
Thumbnail
前言:AI已無法回頭,創作也進入新世紀 AI 工具已全面滲透教育、出版、研究、創意產業。 然而,在創作領域,卻出現一種弔詭現象:一邊禁止使用 AI,一邊用 AI 來檢查是否使用了 AI。 本文不討論技術準確性,而直指其中的邏輯矛盾與倫理問題。
Thumbnail
前言:AI已無法回頭,創作也進入新世紀 AI 工具已全面滲透教育、出版、研究、創意產業。 然而,在創作領域,卻出現一種弔詭現象:一邊禁止使用 AI,一邊用 AI 來檢查是否使用了 AI。 本文不討論技術準確性,而直指其中的邏輯矛盾與倫理問題。
Thumbnail
前言:為何重新定義AI創作的價值? 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破除對AI協助創作的誤解,並為其正名。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正深刻改變著我們創作的面貌,但許多人誤以為AI能「一鍵生成」完美作品,忽略了人類在提示詞設計、內容篩選與多次修改中投入的過程與心血。
Thumbnail
前言:為何重新定義AI創作的價值? 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破除對AI協助創作的誤解,並為其正名。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正深刻改變著我們創作的面貌,但許多人誤以為AI能「一鍵生成」完美作品,忽略了人類在提示詞設計、內容篩選與多次修改中投入的過程與心血。
Thumbnail
AI能不能取代人類,終究會取決於人類自己,如果我們願意保持好奇、深度思考、珍惜彼此的存在,那我們的價值將永遠無法被模仿與取代。 但如果我們選擇沉默、冷漠、不再與人連結,那麼,不是AI讓我們變得多餘,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成為可被替代的那一方。
Thumbnail
AI能不能取代人類,終究會取決於人類自己,如果我們願意保持好奇、深度思考、珍惜彼此的存在,那我們的價值將永遠無法被模仿與取代。 但如果我們選擇沉默、冷漠、不再與人連結,那麼,不是AI讓我們變得多餘,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成為可被替代的那一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