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人化的暴力與跨文化批評的神聖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齊澤克的暴力理論與其致命矛盾 一文中,我們分析了齊澤克理論中的根本矛盾:一方面在理念上支持普世人權,另一方面在實踐上卻因為過度警惕「拯救話語」而滑向文化相對主義。但這種批評還可以走得更深:我們可以用齊澤克自己的理論工具來解剖他的理論盲點。當齊澤克堅持「只有文化內部的人才有資格批評自己的文化」時,他恰恰犯了自己在理論中所批判的錯誤:他把其他文化的人「鄰人化」了。更進一步,如果我們接受他關於「神聖暴力」的概念,那麼跨文化的道德批評本身就是一種神聖暴力——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有權這樣做,而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承擔這樣做的後果。

理論的自我指涉:當批評者成為被批評者

在齊澤克的理論體系中,「鄰人」不是那個我們可以同情和理解的友善鄰居,而是一個根本性的他者,一個創傷性的存在。他借用佛洛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指出:「鄰人首先是一個物,一個創傷性的入侵者,某個其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感到困擾的人。」齊澤克進一步分析了現代社會中鄰人關係的複雜性。全球化讓不同文化的人們在地理上更加接近,但這種接近並不必然帶來理解,反而可能加劇衝突。正如他所說:「更多的交流首先意味著更多的衝突。」

但問題恰恰在於,當齊澤克將這種分析應用到文化批評問題上時,他自己無意中進行了一種「鄰人化」操作。當他堅持西方人不能直接批評其他文化的壓迫性實踐時,他實際上是在說:「那些人」是根本不同的,我們無法理解他們,因此也無權評判他們。這種立場暗示著一種深層的他者化:中國人、穆斯林、非洲人等等被想像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道德宇宙中的存在。他們有自己的「邏輯」,自己的「傳統」,自己的「理解方式」,而這些都是西方人無法接近和評判的。這不正是齊澤克自己所批判的「鄰人化」過程嗎?

這種鄰人化操作的荒謬性在現實中暴露得尤為明顯。我曾在美國某大學教授中國史,校方出於「文化敏感性」的考慮,明確要求我要「尊重中國文化」,避免對1949年以後的政治事件進行「過於負面」的評價。這種要求的背後邏輯正是齊澤克式的文化相對主義:中國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文化傳統」,西方人應該「理解」而不是批評。但當我在課堂上真的按照這種要求,對大躍進、文革等歷史事件採取「中性」態度時,一個美國學生憤怒地質問我:「你他媽的是共產黨嗎?」("Are you a fucking commie?")

這個場景完美地暴露了文化相對主義的內在矛盾。當我們以「尊重文化差異」為名避免批評明顯的歷史暴行時,我們實際上是在為這些暴行提供庇護。那個美國學生的憤怒質問,雖然粗魯,但觸及了問題的核心:為什麼我們對納粹大屠殺毫不猶豫地進行道德譴責,卻對中共的政治迫害保持「文化敏感」?為什麼同樣的人道主義標準不能普世適用?

齊澤克在分析語言的暴力性時指出,語言本身就是暴力的,因為它強加了特定的意義宇宙,將複雜的現實簡化為固定的概念和範疇。他寫道:「當我們把黃金稱為『黃金』時,我們暴力地從其自然質地中提取一種金屬,將我們對財富、權力、精神純潔等夢想投射其中。」但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文化範疇。當我們說「這是中國文化」或「這是伊斯蘭傳統」時,我們也在進行一種概念暴力:我們將複雜、多樣、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固化為單一的「文化」標籤,然後將這個標籤當作不可質疑的邊界。

齊澤克沒有意識到,他對文化邊界神聖性的堅持,恰恰是在重複語言暴力的邏輯。當他說「西方人不能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時,他實際上是在強化「西方」和「中國」這兩個概念的邊界,忽略了這些邊界本身就是權力操作的產物。

神聖暴力:跨文化批評的道德地位

如果我們認真對待齊澤克關於「神聖暴力」的概念,那麼跨文化的道德批評實際上具有了一種特殊的地位。按照齊澤克的定義,神聖暴力是「超越法律的正義暴力」,是「在孤獨中承擔道德責任的行為」,是「愛的工作」。當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批評美國的種族歧視,或作為一個無神論者批評伊斯蘭的性別壓迫時,我確實超越了任何現有的「國際法」或「文化協議」。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賦予我這種權利,也沒有任何國際組織授權我這樣做。當我進行這種跨文化批評時,我不能說「我代表中國人民」或「我代表無神論者群體」。我必須以個人身份承擔這種批評的全部道德責任。

正如切·格瓦拉所說:「真正的革命者是由巨大的愛的情感引導的。」當我批評任何文化中的壓迫性實踐時,我的動機應該是對被壓迫者的愛和關懷,而不是對壓迫者文化的仇恨。齊澤克強調,神聖暴力的關鍵特徵是行動者必須「在孤獨中與之搏鬥,在特殊情況下,承擔忽視它的責任」。這意味著,如果跨文化批評確實是一種神聖暴力,那麼關鍵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有權這樣做,而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承擔這樣做的後果。

這些後果是多重的、具體的。當我們批評某些國家的人權狀況時,我們可能面臨來自那些國家特務機構的實際威脅。中國的人權活動家被「失蹤」,俄羅斯的異議人士被「意外死亡」,伊朗的女權主義者被監禁和處決。當海外華人批評中共政權時,他們的家人在國內可能受到騷擾。當西方知識分子批評伊斯蘭極端主義時,他們可能收到死亡威脅。

但更令人寒心的是來自文化相對主義者和後殖民主義者的言語暴力。當你批評任何非西方文化的問題時,你會被貼上「種族主義者」、「文化帝國主義者」、「新殖民主義者」的標籤。這些指控往往比來自被批評者本身的反擊更加猛烈和持久。學術界、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充滿了這種「進步」的言語暴力。它的特點是道德制高點的佔領:批評者被描繪為無知、偏見、危險的存在,而被批評的文化則被描繪為受害者和需要保護的對象。

在當今的「取消文化」環境中,進行跨文化批評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和職業後果。學者可能失去職位,作家可能被出版社拒絕,普通人可能被社交媒體「封殺」。這種「軟暴力」往往比直接的威脅更有效,因為它創造了一種自我審查的環境。我在那所美國大學的經歷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為了避免「冒犯」中國學生和政府,校方實際上要求我成為中共暴行的共謀者。而當我試圖保持「中立」時,美國學生的憤怒質問又讓我意識到,這種虛假的中立本身就是一種立場。

真正的勇氣與虛假的勇氣

齊澤克的「神聖暴力」概念幫助我們區分真正的道德勇氣和虛假的道德勇氣。虛假的勇氣是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勇敢」的觀點——比如在西方學術界批評西方文化,或者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批評美國。這種批評雖然可能在理念上正確,但不需要承擔真正的風險。真正的勇氣是願意為了普世的正義原則而承擔個人風險。當一個中國學者批評中共的人權記錄時,當一個穆斯林女性批評伊斯蘭的性別壓迫時,當一個西方知識分子批評非西方文化的問題並承擔「種族主義」指控時——這些都需要真正的道德勇氣。

這種分析帶我們回到了國際主義的核心問題。真正的國際主義不是齊澤克式的「尊重文化差異」,也不是傳統的「文明使命」,而是願意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尊嚴而承擔個人風險的態度。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任何形式的道德相對主義。人的尊嚴、自由和基本權利是普世的,不因文化、種族或國籍而有所不同。我們必須準備好為這些原則承擔個人代價。這不是抽象的理論立場,而是具體的實踐承諾。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跨文化的道德批評本身就是一種「神聖暴力」——它超越了現有的法律和政治框架,直接訴諸人類的共同道德。

齊澤克理論的最終諷刺在於,他自己提供了批評自己的工具。他對「鄰人化暴力」的分析揭示了他自己立場的問題;他對「神聖暴力」的闡述為跨文化批評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對語言暴力的解析暴露了文化邊界概念的人為性。當我們用齊澤克的理論來分析齊澤克的立場時,我們發現他在無意中重複了他所批判的那些暴力形式。這不是理論的失敗,而是理論的成功——好的理論應該具有自我批評的能力,應該能夠揭示連理論家本人都沒有意識到的盲點。

也許這就是真正的「神聖暴力」:用思想家自己的武器來對抗思想家的錯誤,用理論的邏輯來糾正理論的偏差。這種批評不是對齊澤克個人的攻擊,而是對真理的追求——即使這種追求意味著我們必須批評那些我們敬重的思想家,即使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承擔來自學術共同體的反擊。

結語

在齊澤克關於手推車的寓言中,真正被偷的是手推車本身。在我們對齊澤克的批評中,真正被「偷」的是什麼?也許是那種將人類分割成互不相干的文化孤島的思維方式,那種以反帝國主義為名卻實際上保護壓迫制度的理論立場,那種在道德問題上的懦弱和逃避。這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偷取」的東西:從那些試圖將道德責任文化化、相對化、邊界化的理論中偷取回來,還給人類共同的道德直覺和勇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也無聊
18會員
165內容數
多難平生,難得又逢海上;不祥名字,且作留皮之計。詞不甚工,存之者,存其人而已。
人也無聊的其他內容
2025/08/22
Slavoj Žižek,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8), 斯拉沃熱·齊澤克在《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中講了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工人每天下班時推著手推車出工廠,保安總是仔細檢查車內,卻從未發現任何
Thumbnail
2025/08/22
Slavoj Žižek,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London: Profile Books, 2008), 斯拉沃熱·齊澤克在《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中講了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個工人每天下班時推著手推車出工廠,保安總是仔細檢查車內,卻從未發現任何
Thumbnail
2025/01/24
如果一個機構因為業務費被砍就必須要砍掉一些乞丐,而少了這些乞丐這個單位的業務就無法推行,那麼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拿人事費的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1/24
如果一個機構因為業務費被砍就必須要砍掉一些乞丐,而少了這些乞丐這個單位的業務就無法推行,那麼我真的不知道那些拿人事費的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1/21
作為一個曾經領過三年「業務費」的乞丐,本來不太適合對最近的新聞事件有什麼看法。不過為免坐實某些人「米蟲」的指控,茲秉持良善之立意,提供某些業務成果,以供採擇。
Thumbnail
2025/01/21
作為一個曾經領過三年「業務費」的乞丐,本來不太適合對最近的新聞事件有什麼看法。不過為免坐實某些人「米蟲」的指控,茲秉持良善之立意,提供某些業務成果,以供採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相反的,他們所捍衛的那些言論,卻是長年以來都被大眾所允許的歧視與冒犯言論。極端來說,這些歧視與冒犯言論的發言者的確也應該享有言論自由。但問題是,這些貶抑與傷害特定群體的言論,往往會創造或加強一些不友善的環境,並讓一部分的群體因此失去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與安全都可能受到影響。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作者談論《寬容》一書則指出人類戰爭與殺戮的主因是不寬容,例如對異教徒、不同種族和文化的不寬容,以及自私自利。作者認為寬容應該限制於不妨礙他人權益的範疇內,並主張對自己也要寬容。這樣的寬容才是真正的放過自己,也提醒寬容他人同時也要寬容自己。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作者談論《寬容》一書則指出人類戰爭與殺戮的主因是不寬容,例如對異教徒、不同種族和文化的不寬容,以及自私自利。作者認為寬容應該限制於不妨礙他人權益的範疇內,並主張對自己也要寬容。這樣的寬容才是真正的放過自己,也提醒寬容他人同時也要寬容自己。
Thumbnail
順著在說學術圈時,提到那些佔據「邊陲」或「非主流」進行批判的姿態,似乎能讓身在其中的行動者感受到自己比較特別。於是為表達他們不屑與主流社會共舞,便躲到學術理論的詞彙中,藉此假裝自身佔據了某種否些發言權,甚至是思想的制高點。 「邊陲與弱勢」可作為展示正當性的武器 在日常生活與職場中,這樣的人很
Thumbnail
順著在說學術圈時,提到那些佔據「邊陲」或「非主流」進行批判的姿態,似乎能讓身在其中的行動者感受到自己比較特別。於是為表達他們不屑與主流社會共舞,便躲到學術理論的詞彙中,藉此假裝自身佔據了某種否些發言權,甚至是思想的制高點。 「邊陲與弱勢」可作為展示正當性的武器 在日常生活與職場中,這樣的人很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二、中國文化   「據我看西方社會與我們不同所在,這「個性伸展社會性發達」八字足以盡之,不能複外。」如同其在《要義》所言,西方是團體、個人本位的社會,中國則是家庭、倫理本位的社會。此社會差異的發展,導致東西方不同文化果實的出現。   近代因作為世界主流文化的西方文化影響中國,致中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相對論中,文明和野蠻的相對性。 文明是法治完好的社會,野蠻是基於傳統與習俗的社會。此外,文明與部族,男性與女性,現代服飾與部族裝,以及政治對抗等主題,都探討了幾個相對的面向。欲知更多,請細閱全文。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相對論中,文明和野蠻的相對性。 文明是法治完好的社會,野蠻是基於傳統與習俗的社會。此外,文明與部族,男性與女性,現代服飾與部族裝,以及政治對抗等主題,都探討了幾個相對的面向。欲知更多,請細閱全文。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