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我從家裡回到台東,心裡突然對「家」有了全新的感受。對一個超愛獨處、嚮往自由的靈魂來說,這還真是頭一遭。我發現,自己開始眷戀來自家庭的溫暖、包容與自在。這個感觸,正好與我今天要分享的書《全宇宙最好的座位》裡,那些祖孫對話產生了深刻的共鳴。

這是一本非常溫暖、動人的書,講述了在生命盡頭的外公,意外帶著孫子傑克展開一趟死後之旅。他們搭上一輛專屬外公的巴士,在 36 個停靠站裡,探索了人生的各種課題。這趟旅程,更像是一場溫柔的生命引導。而『全宇宙最好的座位』,就藏在第35站。
整本書都很好看,其中有幾個章節真的打到我心裡,觸動我心。特別是第三部分的「重逢」,寫得超級精彩。它提醒我們,影響生命的人,不一定是最親近的人,很多時候,反而是那些只見過一次面的陌生人。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一直那麼喜歡旅行或閒晃途中,那些偶遇的情誼吧!就像我這個月初,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突然天旋地轉,疑似「耳石脫位症」,在看醫生後,症狀立刻消失。後來在夜市吃臭豆腐,剛好遇到一位徒步環島的醫學生,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及在地球玩耍面對所有課題的心法。雖然這段短暫的相遇,沒有神奇到改變我的人生,但道別時的那份真心祝福,讓我覺得很真切。這也讓我再次確信,影響力並不是大人物才有的特權,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千萬別太小看自己喔。
接下來分享書中三個特別有感觸的篇章:「忠於自己」、「影響圈」和「生活的平衡」。
終於自己
在這趟旅途中,外公提醒傑克,社會上有各種「忠誠」的期待,但最重要的,是要先忠於自己,忠於信念。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忠於他人。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自私,但外公說,如果一味想取悅所有人,就會耗掉巨大的心力,也會失去對自己的忠誠。這讓我想到,所謂的「忠於自己」,不是什麼都以自己為中心,而是:只要不跨過「傷害他人」這條線,你就有權利選擇對自己最誠實的決定。
我也感覺『忠於自己』,才是最不內耗的地球生存法則。當你誠實對待自己時,你會更快樂,而這份快樂,其實才會真正帶給身邊的人正能量。
影響圈
外公在旅途中提到,我們的一生,總是被各種「影響圈」形塑,例如父母、朋友、甚至幾千年前的古老規則。這讓我很在意「影響圈」或「同溫層」對我們的影響。它們無疑都擁有一種「隱形的力量」,形塑著我們的「認知邊界」。我們常常以為自己的選擇都是自由的產物,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同溫層默默推著走。
那要怎麼擴展這個邊界呢?我自己的做法就是——透過閱讀、旅行、學習,把自己放進陌生的環境。與那些能讀懂彼此靈魂、卻有不同人生風格的朋友來往,也能讓我看見不同觀點,打開我的視野。
另外,外公也提醒要相信「直覺」。我覺得,直覺通常是清晰、單純的,而錯覺則伴隨著很多焦慮、過度思考。回頭看,我發現那些人生中的重大決定,也都有一個共同點:屏除外界雜音,相信內心直覺。直覺不是憑空的衝動,而是潛意識裡最單純、最誠實的訊號。
生活的平衡
書中,外公用「陰陽圖」來解釋平衡的道理。他告訴傑克,黑與白、好與壞一定共存。在每一件好事裡,都隱含著壞的一面;在壞事裡,也總有好的一點存在。當我們懂得用這個角度看事情,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就會變得更容易理解。
這讓我自己想到兩個字:「完美」和「平衡」。我們大多數人都在追求一種「最好」的狀態,工作要做到滴水不漏,人際關係零矛盾,隨時隨地都情緒穩定。但現實人生,幾幾乎乎是不可能如此完美的。與其追求完美,我覺得更真實的,是學會接受「不完美」。
陰陽圖不就提醒我們了嗎?黑和白一定是共存的。人生的不順心,不代表就是全然的壞事;同樣的,所謂的好事,也一定會藏著它的另一面。所以,當我們認清「不完美」之後,更重要的就是——找到平衡。
我以前在金門的經驗,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公私平衡」真的是可以存在的。從那之後,我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全部時間壓在「工作」上。因為表面看似有成就,但背後其實可能是犧牲掉自己的人生。反過來,一個全心投入家庭的人,也可能在生活裡默默放棄了自我成長,或失去了經濟上的自主。
所以,我認為,要嘛就是找到真正的「志業」,讓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要嘛就是在「家庭」和「經濟獨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啊,只要太偏向其中一邊,怨懟和痛苦就會跑出來。當我們意識到平衡的重要性,就能更主動去調整,讓自己在人生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恰如其分與剛剛好」。
這本書裡,是外公和孫子的對話,所以沒有太多父執輩逼迫我們得接受的大道理。更多的感受是,好似有一個帶著關愛眼神的長者,摸著我的頭,耐心且溫柔的引導。總之,感覺被溫柔對待。希望你們有機會能翻翻這本書,或者直接在Apple Podcast搜尋『窩在可能裡』,收聽第36集『全宇宙最好的座位|沒有大道理,只有溫柔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