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數位時代雜誌看到一篇Happy的文章,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所有人都在討論AI要取代人力時,電商圈卻有越來越多品牌開始重新聘請真人銷售顧問。
這讓我想到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是否搞錯了AI取代人力這個議題的問題定義?
1. 問題的本質不是「取代」,而是「價值創造的落差」
大多數人在討論AI與人力時,都把問題定義成「AI會不會取代人類」,但這其實是個錯誤的提問方式。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現有的銷售體驗與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體驗之間,存在什麼樣的落差?」從Happy的例子可以看出,問題本質並非技術能力的競爭,而是價值創造的差異化:
- AI的價值:處理大量資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人類的價值:情感連結、信任建立、複雜決策支援
2. 用數據驗證假設:真人銷售的不可取代性
幾個關鍵數據值得深挖:
假設1:消費者更信任真人推薦
- 驗證:全球線上銷售市場2025年將近200億美元,年增33%
- 反思:這個增長是因為AI不夠好,還是因為真人創造了AI無法提供的價值?
假設2:真人能處理複雜的購買決策
- 驗證:自助結帳普及率雖高,但複雜商品(如美妝、服飾)仍依賴人工諮詢
- 關鍵洞察:不是所有銷售場景都適用相同的解決方案
3. 重新定義問題:從對立到協作
傳統思維把這個問題框定為「人 vs AI」的零和遊戲,但聰明的做法應該是重新定義問題:
錯誤:AI會取代多少銷售人員?
正確:如何讓AI和人類各自發揮最大價值,創造更好的消費體驗?
4. 實際應用的思考框架
基於這個重新定義的問題,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決策框架:
任務複雜度分析
- 標準化、重複性高 → AI處理
- 需要情感判斷、創意思考 → 人類處理
成本效益計算
- 不是單純比較人力成本 vs AI成本
- 而是比較「價值創造能力」vs「投入成本」
用戶體驗最佳化
- AI負責提高效率和便利性
- 人類負責提供溫度和信任感
5. 問題定義決定解決方向
當我們正確定義問題時,答案就變得清晰了。
真人銷售的價值不在於「對抗」AI,而在於與AI形成互補,創造1+1>2的效果。
未來不是「無人」的世界,而是「人機協作」的世界。
關鍵在於:別再問AI會不會取代人類,而是要問如何讓人類和AI各司其職,創造更大的價值。
這才是聰明的問題定義,也是有效解決問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