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現在的職場環境越來越強調「正向溝通」,但很多主管和同事給的讚美,聽起來總是很空洞?
「你做得很好!」「繼續保持!」「你很棒!」
這些話聽起來很nice,但說實話,對被讚美的人來說根本沒什麼意義。甚至有時候還會讓人覺得:「你到底有沒有認真看我做了什麼?」
1. 為什麼大部分的讚美都是無效的?
問題出在哪裡?因為這些讚美太籠統、太表面了。
很多人以為讚美就是要讓對方開心,所以拼命說好話。但真正有效的讚美,重點不是讓人開心,而是要讓對方知道:
- 你具體做了什麼事情
- 這件事情為什麼有價值
- 這個行為值得被複製
換句話說,好的讚美應該是「具體的行為回饋」,而不是「情緒性的誇獎」。
2. 真正的讚美高手都在做什麼?
具體描述行為,而非評價個人
❌ 錯誤示範:「你很聰明!」
✅ 正確示範:「你在會議中提出的那個數據分析角度,讓我們發現了之前忽略的問題。」
❌ 錯誤示範:「你工作很認真!」
✅ 正確示範:「你主動在週末整理了客戶資料,讓週一的提案準備更充分。」
說明影響和價值
不要只說做了什麼,還要說明這個行為帶來什麼影響:
「你昨天加班完成的報告,讓我們在今天的會議中準時提交,避免了客戶對我們時程管理的質疑。這種主動承擔的態度,對團隊來說很重要。」
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很多人習慣誇獎結果:「業績做得很好!」但更有效的是讚美過程:「你這個月每天都會主動追蹤客戶進度,並且調整話術策略,這種持續優化的方法很值得學習。」
3. 讚美的時機比內容更重要
即時回饋 vs 延遲回饋
最好的讚美是當下就給,而不是等到績效評估或月會才說。人的記憶會褪色,當下的情境也會改變,延遲的讚美效果會大打折扣。
私下 vs 公開
要看情況選擇。如果是個人成長相關的回饋,私下給比較好;如果是團隊貢獻或值得其他人學習的行為,公開讚美效果更佳。
4. 建立「成長型讚美」的思維
傳統的讚美常常會說「你天生就很有才華」,但這種說法其實有害,因為它暗示能力是固定的。
更好的方式是強調努力和策略:
- 「你找到了很有效的解決方法」
- 「你的堅持讓這個專案有了突破」
- 「你願意嘗試不同的角度,最終找到了答案」
這樣的讚美會鼓勵對方繼續努力,而不是安於現狀。
5. 不只是讚美,更要建立回饋文化
雙向回饋,而非單向給予
不要只有主管給部屬回饋,也要鼓勵部屬給主管回饋。好的組織文化是雙向的,每個人都可以給彼此有建設性的意見。
定期回饋 vs 臨時回饋
除了即時的讚美,也要有定期的回饋時間。比如每週或每月的一對一會談,專門討論工作表現和成長機會。
平衡讚美和建議
讚美很重要,但不能只有讚美。真正關心對方成長的人,也會適時給出改善建議。關鍵是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為了他好,而不是在挑毛病。
6. 實戰技巧:SBI模型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開始,可以試試SBI模型:
S (Situation 情境): 在什麼情況下
B (Behavior 行為): 你觀察到什麼具體行為
I (Impact 影響): 這個行為帶來什麼影響
例如: 「在昨天的客戶會議中(S),你主動詢問了客戶的預算考量,並且提供了三個不同價位的方案(B),讓客戶感受到我們的專業和彈性,最終促成了合作(I)。」
7. 給自己的提醒
觀察比評判更重要
多觀察同事和部屬做了什麼,而不是急著評判好壞。當你開始注意細節,你就會發現更多值得讚美的行為。
真誠比技巧更重要
再好的技巧,如果沒有真誠的關心,聽起來都會很假。重點是真的關注對方的表現和成長,而不只是想要營造好的工作氣氛。
持續練習
讚美是一種技能,需要練習。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自然,但越練習越順手,最終會變成你的習慣。
8. 結語:讚美是投資,不是成本
很多人覺得給讚美是「花時間」,但其實恰恰相反。
好的讚美會:
- 提升團隊士氣
- 強化正確行為
- 建立信任關係
- 促進持續改善
這些都會讓你的管理更輕鬆,團隊效率更高。
所以,從今天開始,試著給出更具體、更有意義的讚美吧!
不要再只是說「你好棒」,而是告訴對方:他到底棒在哪裡,為什麼這樣很棒,以及這種棒值得被學習和複製。
相信我,這樣的改變會讓你在職場上更受歡迎,也會讓你的團隊表現得更好。
記住:真正的讚美不是糖果,而是養分。它不只是讓人開心,更是讓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