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當上主管後,第一個想法就是要「管住」下面的人。制定一堆規則,盯緊每個人在做什麼,深怕有人偷懶或出錯。
但我發現,管理不是控制,是擁有一顆願意理解的心。
1. 控制只會帶來反彈
你越想控制,人家越想反抗。這是人性。員工遲到,你就罰錢;工作沒做好,你就扣績效;有人提意見,你覺得是在挑戰權威。這種管理方式,短期內可能有用,但時間一長,整個團隊就死氣沉沉了。
大家開始只做最低標準的事情,不敢創新,不願多說話,只想安全下班。
2. 痛點就是需求
後來我慢慢理解一件事:
痛苦點本來就是需求,從中找到我能分擔掉的地方,他就會更信任你。
員工抱怨工作太多?
→ 可能是他不知道怎麼排優先順序,或者真的人手不夠。
員工說客戶很難搞?
→ 可能是他需要更多的溝通技巧,或者需要你出面協調。
員工對公司政策有意見?
→ 可能是政策沒有解釋清楚,或者真的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個抱怨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需求。
這套邏輯,其實也適用在向上管理。
老闆焦慮進度太慢?
→ 他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更透明的進度報告,讓他有掌控感。
老闆一直改需求?
→ 他可能是對市場變化感到不安,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撐來做決定。
老闆很愛開會?
→ 他可能覺得資訊不夠充分,需要更多的溝通來確保大家在同一條船上。
當你能理解老闆的痛點,主動分擔他的焦慮,他也會更信任你的判斷。
3. 從理解開始
我現在的做法是:先聽,再想,最後才行動。
當有人跟我反映問題時,我不急著給建議或下判斷。我先問:
「具體是什麼情況?」 「你覺得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如果是你來決定,你會怎麼做?」
聽完之後,我會想:這個問題我能幫上什麼忙?是提供資源、調整流程,還是給予更多支持?
有時候我幫不上忙,我就直接說。但只要是我能做的,我都會盡力去分擔。
4. 信任是這樣建立的
當你真的理解他的難處,並且實際幫他分擔了一些痛苦,他就會開始信任你。
信任一旦建立,很多事情就變簡單了:
他會主動跟你分享想法
遇到問題會第一時間來找你 甚至會為了不讓你失望而更努力工作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你根本不需要「管」他們。他們會自己管好自己。
5. 理解不等於放縱
理解不是什麼都答應,也不是沒有標準。
該要求的還是要要求,該堅持的還是要堅持。但方式不同了。
以前:「你必須這樣做,不然就扣錢」
現在:「我們一起想想怎麼把這件事做好」
以前:「這是公司規定」
現在:「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
6. 最後想說的
管理說到底,就是讓一群人願意跟你一起把事情做好。
你可以用恐懼讓他們服從,但他們只會做最低限度的事情。
你也可以用理解讓他們信任,這樣他們會主動做更多,甚至超出你的期待。
管理不是控制,是擁有一顆願意理解的心。
當你願意理解時,你會發現,很多原本以為很難管的人,其實都不難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