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明明很努力在解決問題,卻總是繞來繞去找不到重點?或是花了一堆時間,最後發現自己根本搞錯方向?
別懷疑,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的思考方式有盲點。
1. 大部分人都搞錯了「問題」的定義
什麼叫做「問題」?很多人以為就是「遇到困難的事情」,但其實不是這樣。真正的問題是:你現在的狀況與你想要的狀況之間的落差。
舉個例子,你可能會說「我很胖」是個問題,但這其實只是現況描述。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想要變瘦,但現在體重過重」這個落差。
搞清楚這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當你明確知道「現在在哪裡」和「想要去哪裡」,你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向。
2. 學會問對問題,比找答案更重要
接下來,你需要把這個「大問題」拆解成可以行動的「小提問」。
很多人卡關就是因為問題太大太模糊,像是:
- 「怎麼讓業績變好?」
-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 「要怎麼改善人際關係?」
這些問題雖然很重要,但太籠統了,你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正確的做法是把大問題拆成具體的小問題:
- 「哪些客戶類型最容易成交?」
- 「我每天花最多時間在做什麼事?」
- 「同事對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3. 假設思維:聰明人都在用的解題技巧
有了具體問題後,接下來就是提出假設。
假設就是你對問題的「可能答案」的猜測。重點不是猜對,而是要有憑有據地猜,然後想辦法驗證。
比如說,如果你的問題是「為什麼客戶總是不回訊息?」
你可能的假設有:
- 訊息時間點不對
- 內容太冗長沒重點
- 沒有明確的呼籲行動
- 客戶根本不是決策者
4. 用資料說話,別靠感覺行事
這裡是關鍵:不要憑感覺決定哪個假設是對的。
你需要設計方法來驗證假設。可能是:
- 收集數據分析
- 做小規模測試
- 直接問客戶意見
- 觀察同業做法
就像文章提到的餐廳例子,老闆覺得「甜點太甜」導致客人不買,但真正原因可能是「價格太高」或「份量太小」。只有透過實際調查,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5. 別被「觀察偏誤」綁架了
人類的大腦很愛自己騙自己。你會不自覺地只看到支持你想法的證據,忽略不利的證據。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很努力,卻總是在錯誤的方向上打轉。
解決方法是:主動尋找反駁你假設的證據。
如果你假設「客戶不買是因為價格太高」,那你就要想辦法找到「即使價格高,客戶還是會買」的例子。
6. 實戰技巧:S-O-R思維模式
遇到問題時,試試這個框架:
S (Stimulus 刺激) → O (Organism 認知處理) → R (Response 反應)
人的行為不是直接從刺激產生反應,中間還有認知處理的過程。
舉例:客戶看到你的產品(刺激),經過大腦判斷(這個產品對我有用嗎?值得這個價錢嗎?),最後決定買或不買(反應)。
很多人只看到刺激和反應,忽略了中間的認知處理。但真正的關鍵往往就在那個「O」。
7. 行動建議:從今天開始這樣做
- 重新定義你的問題:把「現況描述」改寫成「現況vs目標的落差」
- 拆解成具體提問:一個大問題至少拆成3-5個小問題
- 列出可能假設:針對每個小問題,想出2-3個可能的答案
- 設計驗證方法:決定用什麼方式來測試你的假設
- 收集客觀證據:數據、觀察、訪談,什麼都可以,但不能只憑感覺
解決問題不是靠天分,而是靠方法。
當你學會正確地定義問題、提出假設、驗證答案,你會發現很多以前覺得很難的事情,其實都有清楚的解決路徑。
聰明的努力,永遠比盲目的努力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