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最簡單的文字,留下這次教學的過程與啟發。
重新認識小朋友 :認識客戶 profile 永遠是最重要的
這次課程,讓我對小朋友有了全新的認識。現在的小朋友確實比我們那個年代更能接受科技與新方法,但也有對他們新的認識,例如:當他們判斷「這件事跟自己沒有直接關聯」時,就很容易選擇去做別的事,而一旦分心,就很難再拉回來,即使下一個學習點本來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這個現象在橫跨一些年齡層都存在。

Photo by Kimberly Farmer on Unsplash
再對比 Day1 與 Day2 的課程設計,差異更加明顯。Day1 安排了音樂、影像與故事創作,但現在回想起來,幾乎有點像一場「小小災難」。孩子們在音樂創作環節,不知道該做什麼,除了 3 個孩子主動提出想做大自然生物、Kpop 風格音樂外,大部分人對要創什麼、如何修改都顯得無所適從。影像生成的環節則因為等待時間過長、網路不穩定,成果也無法引起他們興趣(尤其是最後的「鬼滅之刃」主題,他們居然覺得早就不新鮮了)。至於故事創作的部分,雖然我安排了小組合作,但因為孩子彼此不熟悉,加上可能更希望「自己做自己的」,結果合作效果並不好。整個 Day1 的體驗,算是一次徹底的「重新認識小朋友」。也正因為這些觀察,我在 Day2 立即調整了課程設計,才帶來比較好的互動效果。
最後回過頭看,其實這和在公司裡做報告或產品銷售的邏輯很相似:即使產品再好,如果沒有對應到使用者的需求,依然無法打動他們。要讓他們「買單」,首先就必須盡可能認識 user profile。這次的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改進
小朋友還是需要一些規則與框架: 因為在 day1 小朋友會一直抓到時間就玩自己的遊戲,可能的原因是課程不夠吸引他、或是他認為在這裡玩遊戲也不會被禁止受到懲罰,但是在 day2 的時候,就清楚說明不能玩上課以外的遊戲,如果玩了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們有收斂許多,因此,得到的結論是,要把框線定出來,他們就知道不能越界。
挑戰:時間不長,需要快速有小成品,得到成就感 → 對於 AI 的投資大多是如此
這次課程的挑戰在於,學生完全沒有程式基礎,但仍希望能透過 AI 創作或寫出簡單的小遊戲。由於課程時間有限,每個內容都無法講得太深入;如果解釋得太複雜,小朋友也難以理解。因此,我設定的策略是:只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然後盡快進入實作,讓他們能在短時間內看到小作品,進而獲得成就感。
這樣的情境,讓我聯想到多數公司的 AI 發展過程。其實不只 AI,許多新技術的導入也有類似特徵:需要「小步快跑」,先確保能快速產出一個可見的里程碑,而不是一開始就投入龐大的資源。這樣既能降低風險,也能累積信心與動能,逐步推動後續更深入的發展。
收穫
對我而言,這次最大的快樂來自於教學時,看到小朋友學著做出自己的作品後,那雙眼睛閃著光的瞬間。當他們覺得好玩、有趣的時候,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收穫。
回想這個感受,我發現快樂的本質,或許就是源自「幫助他人」。教學的過程,其實正是一種幫助:我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轉化、分享,看到他人因此而成長,這份回饋讓我重新思考「快樂」的定義。
雖然在課程準備過程中,我經歷了跌跌撞撞,甚至一度感到痛苦。但正如最近看到的一些觀點 — — 快樂與痛苦往往同時存在,真正的快樂可能不是沒有痛苦,而是「痛苦但快樂著」。
這樣的體悟也讓我意識到,快樂不必然來自物質享受,而是來自於更直接、更真實的感受:幫助他人。這讓我聯想到 Youtuber Terry 最近影片中的分享,他同樣談到快樂的來源往往與助人緊密相連。
另外這次課程最大的收穫之一,是意識到「把知識降維」的重要性。當我從專業人員的角度轉換到教學時,必須不斷思考:如何把複雜的內容轉換成學習者可以理解、可以想像的語言與案例。這並不是一次性的技巧,而是一項需要持續精進與反覆練習的能力。
有趣的是,這個過程讓我聯想到最近在閱讀的《創業這條路》一書。
書中提到,創業者同時需要扮演多重角色:
- 專業人員:提供專業的技術與知識;
- 創業者:具備將想法轉化為實際產品的點子與願景;
- 管理者:維持組織的運作與規劃。
對照之下,我發現「降維」其實很像是從專業人員向創業者角色的轉換。專業本身是內功,但要能被外界接受、轉化成產品或課程,就必須重新包裝、翻譯、甚至簡化。這種轉換過程,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