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會溝通的人,走得更遠。」
但很多人誤解了「溝通能力」,以為只是「口才好」或「能說會道」。 事實上,真正決定一個人溝通高度的,並不是你說得多漂亮,而是你說得是否有邏輯。
因為沒有邏輯的溝通,就像在沙灘上蓋城堡,表面華麗卻經不起一個浪。
而有邏輯的溝通,才是讓人信任、願意跟隨的基石。
一、商業篇:很多好點子死在「說不清楚」
在商業世界裡,多少好的點子、計劃,並不是因為本身不好,而是因為團隊聽不懂。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
- 你覺得專案很有潛力,但簡報做得一團亂,投資人完全沒有被說服。
- 你有清楚的判斷,但表達時跳來跳去,團隊聽到一半就失焦。
結果不是因為構想沒價值,而是因為溝通失敗。
真正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懂得把複雜的東西拆解成簡單的邏輯,讓人一聽就懂。
例如:好的簡報不是堆疊數據,而是能用「問題 → 解法 → 價值 → 行動」的結構,讓聽眾跟著走。 這樣的邏輯力,才是商業中最強的溝通能力。
二、人生篇:沒有邏輯的溝通,只會變成情緒的拉扯
在人際關係裡,很多衝突並不是因為彼此不愛、不在乎,而是因為「說不清楚」。
情侶吵架時,常見的情境是:
- 一方一直強調「你都不懂我!」
- 另一方則困惑:「但你也沒說清楚啊!」
結果雙方越講越大聲,最後只剩下情緒的碰撞,卻沒有任何解決方案。
邏輯性的溝通,不是冷冰冰的推理,而是讓你的表達有條理,讓對方知道「你到底想傳達什麼」。
比如: 「我生氣,不是因為你晚回家,而是因為我覺得你沒有事先告訴我,這讓我覺得不被重視。」 這樣的溝通,既表達了情緒,也清楚指出問題的原因與需求。 結果對方比較容易理解、接納,進而改善。
三、哲學提醒:溝通力 = 表達力 + 邏輯力
哲學層面上,語言是我們與世界建立連結的工具。
如果只是單向傾倒情緒,那不是溝通,而是宣洩。 而真正的溝通,應該是讓彼此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連結。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
溝通力 = 表達力 + 邏輯力。
- 表達力,讓你敢說出來,不壓抑。
- 邏輯力,讓你說出來之後,別人聽得懂,也願意接受。
當你能做到這兩點,你的話就不只是「聲音」,而是一種「影響力」。
四、如何培養「邏輯性的溝通」?
這裡給你三個實用的小方法:
- 先釐清結構,再開口
開口前,先在腦中快速整理「我想表達的重點是什麼?順序是什麼?」 例如:問題 → 我的感受 → 我的需求。 - 用簡單的例子帶出重點
複雜的理論,別急著堆數據,而是舉例子。因為故事與比喻,比冷冰冰的數字更容易被記住。 - 情緒歸情緒,邏輯歸邏輯
當你有情緒時,先說「我的感受是…」,再補充「原因是…」。 這樣不會讓對方覺得被攻擊,而是理解你真正的需求。
Vic 的正能量結語 🌟
我是帶給你正能量的 Vic。
不管在商業還是人生中,溝通能力的本質,不只是會講話,而是能用邏輯讓人理解與信任。
當你能把複雜的東西說清楚,把情緒轉換成需求,
你不只是「能說」,而是「能影響」。
所以請記住:
會說話,決定你能不能被聽見;
有邏輯,決定你能不能被跟隨。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幫我點個愛心 ❤️
也分享給你身邊想提升表達與溝通能力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用正能量,把話說清楚,把路走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