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看到某件昂貴的禮物,腦中第一個念頭不是「我值得擁有」,而是「他收到一定會很開心」。
於是,你咬牙買下送給對方。
但自己卻連一點小東西,都猶豫要不要花錢。為什麼我們容易「捨得給別人,不捨得給自己」?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 「取悅型人格」。
當一個人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或自我價值感偏低時,他會下意識用「滿足別人」來證明自己有價值。
送禮,便是一種常見的行為。「對方開心,我就覺得自己有存在的意義。」
但問題是,這樣的快樂是「外部給予」的,不是「內部建立」的。
當對方沒有回應、或不如預期感動時,我們就會感到失落,甚至懷疑「是不是我還不夠好」。
這其實是把「愛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別人。
課題分離:別把自己的幸福交給他人
阿德勒心理學的「課題分離」,簡單來說就是辨別「什麼是我的責任,什麼是別人的責任」。
你買禮物送人,對方開不開心,那是對方的課題;但你願不願意為自己花錢,卻是你的課題。
當我們忽略自己的課題,只一味把資源投向他人,最後會出現兩種狀況:
① 財務壓力:錢包空了,心裡卻覺得不平衡。
② 關係失衡:對方習慣了接受,卻未必會感激。久而久之,收禮變成理所當然。
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先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經營健康的關係。
自我價值感不是靠「給別人」來獲得
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我價值感高的人,會更懂得設定界線。
他們清楚地知道:我值得被對待得很好,不需要靠犧牲來換取。
相反地,當自我價值感不足時,我們會陷入「討好—失落」的循環:
- 我拚命對你好 → 你開心 → 我才覺得自己有意義。
- 但若你沒回應 → 我就失落,甚至更拚命想取悅。
長期下來,這樣的模式會消耗掉一個人的能量,也讓關係失去平衡。
所以,如果你連自己都不願意好好對待,那麼沒有人會真正把你放在心上。
金錢的心理界線:先投資自己
經濟學和心理學常常交會在「消費選擇」上。
有趣的是,許多人在花錢時的標準會有落差:
- 對自己 ➡️這個太貴了,算了吧。
- 對別人 ➡️他值得,我買下去!
但金錢不只是交易工具,它其實也反映我們的價值排序。
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排到最後,久而久之,潛意識就會默默認定:「我比不上別人。」
想要改變這個模式,可以試著練習:
① 小額自我投資:哪怕是一杯好喝的咖啡,一本想讀的書,也要勇敢買給自己。
② 設定送禮比例:例如,送別人禮物之前,先確定你對自己也有同等的花費。
③ 檢視動機:送之前問自己一句,「這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討好?」
關係裡的「健康付出」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送禮物給別人。
在心理學上,健康的付出有幾個特徵:
- 出於自由選擇,而不是勉強。
- 不會因為對方的反應而動搖自己的價值感。
- 送禮同時,也沒有忽略對自己的照顧。
舉例來說,如果你買一份禮物送給伴侶,因為真心想給她驚喜,而不是怕她不開心,那麼這就是正向的互動。
但如果你連自己最想要的東西都不敢買,卻願意為別人大手筆,那麼這其實是一種「隱性壓抑」。
結語
① 送禮前,先想想自己是否也願意為自己花這筆錢。
② 不要用「對別人的好」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③ 愛自己,才是所有健康關係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