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開始拒絕無理要求、開始照顧自己的感受,有些人會說你變了。
他們可能覺得你冷漠、不好相處,甚至認為你沒以前那麼貼心。
但真相是——你不是變差了,而是開始愛自己了。心理學中,有五個觀念能幫助你擺脫討好模式、減少不必要的內耗,讓你在人際關係中更自由。
歸因理論——別把別人的情緒當成你的成績單
歸因理論告訴我們,人會試著去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
當別人對你冷淡時,你可能下意識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內在歸因」——把一切歸咎於自己。
但事實上,對方的態度可能與你無關:
- 他今天工作壓力很大
- 他正陷入某種困擾
- 他天生性格如此
當你總用「自己不夠好」來解釋別人的行為,就會陷入過度自責的循環,久而久之,自尊會被消耗殆盡。
投射——別人的態度,是他內心的投射,很可能與你無關
心理學中的投射,指的是人會把自己的情緒、信念或不安,投射到他人身上。
一個內心溫暖的人,更容易用善意對人;而一個長期焦慮、防備的人,哪怕你再友善,也可能用冷漠或懷疑回應你。
當你被誤解或批評時,請記住:
那不一定是你做錯,而是對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情緒狀態,透過他的反應被「折射」出來。
你收到的,是「他的世界」投射,與「你本身的價值」無關。
課題分離——分清楚「這是誰的事」
阿德勒心理學中的課題分離提醒我們,很多內耗來自於「分不清界線」。
別人怎麼想、怎麼感受、要不要喜歡你,那是他的課題;你怎麼生活、怎麼選擇、要不要在乎,那是你的課題。
舉例:
- 同事因為你拒絕加班而不高興——那是他的情緒管理問題,不是你該解決的事。
- 家人對你的人生選擇有意見——那是他們的觀點,不代表你的選擇錯了。
劃清界線,能減少「揹別人包袱」的情況,讓心變得輕盈。
不討好——請記得「你很貴」
用討好換來的喜歡,是最脆弱的喜歡,因為它必須建立在你不斷犧牲自己、滿足別人的期待之上。
不討好,不等於自私,而是明白自己很貴,不該被用廉價的方式對待。
把「照顧好自己」放在第一順位,因為當你狀態穩定、內心富足時,才有餘力去給予真正的愛與關心。而不是用透支自己,換來短暫安慰。
所有情緒都是對的——不要去否認、壓抑它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本身沒有對錯。
悲傷、焦慮、憤怒、失望——它們都是大腦在提醒你「有事情需要被看見」。
真正讓人受傷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壓抑它、否認它,甚至責怪自己「不該有這種感受」。
當你允許自己感受所有情緒,並溫柔地接住它們,你會發現情緒流動得更快,也不再長期卡住。接受情緒,不等於沉溺其中,而是承認它的存在,並選擇健康的方式消化它。
真正的愛自己,需要學會 5 件事:
- 不把別人對你的態度,當成自己的成績單
- 分辨對方的投射與真實回饋
- 劃清界線,搞清楚「這是誰的事」(課題分離)
- 不討好,因為你很貴
- 接受所有自己的情緒,不否認、不壓抑(所有情緒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