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費米推論」到「營業利潤改善」再到「電商策略方案」,教你用框架思考面對複雜問題。
申請動機
過去我曾在科技管理顧問公司擔任AI導入顧問,協助大型企業規劃跨集團、跨部門的全年度的轉型專案,實際參與過零售業、營建業、生技業等產業的轉型,負責從需求盤點、流程梳理、工作坊討論、到數位工具應用教學,也曾擔任過顧問諮詢的講師。
這些經驗讓我看見組織轉型的難題包含以下:
問題定義不清、組織慣性、利害關係人對流程認知不一致、資料散落四處等等。
為了更有系統性的解決這些問題,我申請了BCG 董事總經理暨合夥人徐瑞廷先生與台灣大學李吉仁教授合作開設的選修課程-SCAP策略顧問:方法與實務。
申請時程
- July 31, 2025 — Application deadline
- August 7, 2025 — Invitation to Business Essentials Workshop
- August 16, 2025 (2–5 pm) — Business Essentials Workshop
- August 19, 2025 — Final list announcement(有錄取)

圖片來源:WEF|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
根據WEF《2025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中指出,2025最重要的三大能力分別為分析與思考能力、敏捷彈性與韌性、領導能力與社會影響力,其中分析思考能力位居第一。
在這個人人都會使用AI的時代,要如何培養自己的分析能力?
過往申請台大策略顧問「方法與實務」(SCAP)課程必考題目之一即是「費米推論」
本篇文章將透過拆解《費米推論:最強的商業思考!學會估計市場規模》一書,結合過往面試經驗,說明費米推論如何實際應用於商業場景。

費米推論: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遊戲
- 核心思維:
- 費米推論並不是一場有標準解答的考試。
- 重點不在於最終的數字,而是「因數分解、數值假設與是否能清楚描述」。
- 本質上,它能反映對商業模式的了解程度,考驗邏輯拆解能力。
- 剛接觸費米推論的那些迷惘與突破:
許多面試過程中都會出現費米推論題,我第一次遇到是在申請數據分析社團時,當下覺得這題目是「大魔王中的大魔王」。
腦中浮現各種疑問:
我需要事先背下一堆數字嗎?
到底該背哪些?是全國便利超商數量?還是直轄市人口?
如果回答不出精準數字,會不會被扣分?
但其實費米推論更重視邏輯框架,所有的數字都是可以被討論的,也就是說:
「為甚麼你認為是這個數字的過程」很重要
- 案例操作說明:
以下幾點是我在使用費米拆解題目時,會使用的起手式與常用框架與工具
1.不要一次就完成所有因數分解,可以分三階段進行

2.善用田字法結構與加權平均:

平均周轉數加權比重計算如下
右上=假日(2天/7天)*尖峰時段(8hr/16hr)=14.3%,簡化計算視為15%
左上=假日(5天/7天)*尖峰時段(8hr/16hr)=35.7%,簡化計算視為35%
右下=假日(2天/7天)*離峰時段(8hr/16hr)=14.3%,簡化計算視為15%
左下=假日(5天/7天)*離峰時段(8hr/16hr)=35.7%,簡化計算視為35%

平均周轉數=周轉10次15%+周轉5次35%+周轉2次15%+周轉1次35%=大約等於周轉4次
3.思考是否MECE:
計算「露易莎單店營業額」,最開始先拆分成「內用」與「外帶」兩層,再用內用者使用座位數、與外帶者使用收銀機數推估,卻發現「結帳櫃檯」是瓶頸:因為不管是內用還是外帶者都會需要去櫃檯結帳呀!這讓我想到現在流行自助點餐機、QRcode點餐,就是為了優化這塊流程(以及櫃檯店員人力不足)
延伸思考
估算商業規模前,找到流程瓶頸點,將能夠更加客觀提供費米推論的假設,做出更有邏輯的推估,以及提供業主Before/After的估計差異。
事實上,費米推論並不只適用於面試或練習,在實務工作中也有廣泛應用,例如:
- 估算目標企業的經營現況
- 制定合理 KPI
- 評估可行性
- 推算合理工時並分配任務
這些情境都運用到同一個核心:以已知推算未知。
讀者練習
- 你家附近的露易莎,月營業額大約多少?
- 蝦皮智取店一年能省下多少物流人力成本?
- 台北中山麥當勞要幾台自助點餐機,才能讓排隊不超過 3 分鐘?
小提示:先寫出你認定的瓶頸與背景假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