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裡會發現說,原來養一個孩子是如此耗竭身心靈的能量,我都還沒談到經濟的開銷、環境的友善程度,難怪現在生育率這麼低,但對某一群爸媽來講,仍是相當渴望生兒育女的,因為他們想體驗擁抱與凝視著孩子的當下,那份感動是任何外界的成就感無法比擬的;孩子通常對於爸媽會產生很強烈的依戀、連結,而這也是讓爸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原來是這麼重要的,儘管父母親的角色無法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但孩子總是會不斷的原諒,或是說是遺忘父母的壞嗎?其實孩子期待看見父母親是真正的開心,當爸媽臉上掛著笑容,孩子就會感到愉快。
所以當爸媽又在怒罵孩子之後,陷入自責、懊悔之中,也別感到太絕望,因為在事發之後,爸媽需要一點空間跟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可能是暫時離開、讓其他照顧者協助安撫孩子,去喝杯茶、透透氣,至少混亂的腦袋能先平靜一下會是重要的;接著,等準備好了,再去重新思考那時候發生什麼事情?為何我總是對於孩子拒絕收拾玩具感到暴怒呢?當孩子不肯按照我的指令做事時,我就是會氣到無法控制住自己,以上這些都不代表你是個脾氣差、沒修養的父母喔!
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長著一片逆鱗,「逆鱗」本來是指龍的喉下方有一片倒生鱗片,觸之即會激怒龍,我覺得這很適合用來形容親子關係,孩子似乎都知道爸媽的逆鱗長在哪裡?於是常會去挑起爸媽的怒火;舉例來說,當晚上睡覺時間到了,媽媽提醒孩子要收拾玩具,但孩子當作耳邊風,無論媽媽如何溫和又堅定的提醒,孩子就是繼續玩、不肯收拾,於是媽媽開始沉默、變臉,孩子此刻也感受到媽媽的怒火,但他還是不肯就範,最終媽媽就破口大罵、威脅要把玩具丟掉,然後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了。
這其實是很常上演的家庭故事,孩子永遠都不肯認輸睡覺,因為玩樂帶給他們愉快,而媽媽也不願認輸讓玩具亂丟,因為要教會孩子規矩,於是兩個人就槓起來了;有些媽媽會發現,當孩子不肯服從命令時,會讓她感到相當憤怒,這或許讓媽媽感到情況無法被掌控、家長的威嚴受到了挑戰…等,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要讓媽媽下次就立刻改變態度或作法,不見得是容易辦到的,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或許交給其他照顧者,特別是爸爸,負責帶領孩子收拾好玩具,這是個可行的做法;但我相信給出這個建議,可能有許多媽媽會抱怨連連,無論抱怨的理由為何,大多數都是跟媽媽無法信任爸爸能夠勝任有關。
這是個很有趣的主題,為何在媽媽的眼中,爸爸很多時候都是無能、無法被信任的?她們可能覺得爸爸不懂如何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爸爸做事情太隨便了、爸爸只會寵壞孩子…等;但我想挑戰一下思維,會不會是媽媽每件事情都做得太認真、太重視規矩了,孩子不見得真的願意服從呢?父親的角色在孩子心目中,是和母親截然不同的,媽媽是生活規範的教育者,爸爸像是大玩偶,各種無厘頭遊戲的創造者,孩子跟爸爸在一起時,是可以玩得很瘋狂的,他們的尖叫、嘻笑聲是此起彼落的;假如讓爸爸換位去執行生活規範的角色,他們通常都能研發出新的遊戲方式來讓孩子願意收拾玩具,孩子會感覺到他們不是在執行大人的命令,而是在玩,只是用玩的方式在收拾玩具。
這其實又回歸到剛剛在談論的主題,就是怎麼將婚姻關係中的”信任”也運用在育兒工作上呢?時常當了父母之後,我們就遺忘對方也曾是我們深深信任過的人,父與母不一定要都扮演相同形象的角色,有時差異反而能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彈性,也能讓夫妻兩人獲得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