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花了不少時間寫下一段內心話。那不是什麼重大事件,也不是激進觀點,只是近來慢慢浮現的轉變——某種安靜的內在情緒變化。寫完時,我既緊張又期待,因為我知道這是想對外界說的真話。
我發了文,然後盯著螢幕發呆。
五分鐘過去,沒有通知。一小時過去,還是零互動。直到傍晚,我才看到兩個讚——其中一個,還是朋友路上遇到我後,出於安慰而點的。說不失落是假的。
我開始反覆打開App,刷新畫面,想著:是不是文字太長了?太無聊了?明明我知道這些不該是價值的指標,明明平常對別人總講得一口好理性,但輪到自己,情緒還是悄悄冒出來:
「是不是我不夠好?」
「是不是根本沒人在乎我說的話?」
「是不是沒有人想看我?」
這些念頭不吵不鬧,卻精準地刺進心底。像那些從未說出口的老問題,忽然被無聲的貼文給喚醒了。
我們不是想紅,只是想知道自己還算什麼
一篇貼文發出去,沒人點讚、沒人留言。你開始質疑內容是否太弱,是否惹毛了演算法,甚至還會點開限時動態看誰有看卻沒回應。
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在記錄生活,但其實在心裡偷偷丟出了一個問題:「我說的這些,有人在意嗎?」
說到底,我們在意的不是數字,而是回音。
那是一種「我說了這句話,有沒有人接住我?」的渴望。只是,這份渴望,社群平台不一定能給你。
因為它的設計邏輯,不是要幫你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感,而是讓你不斷依賴即時反饋機制。於是,我們變得比想像中更脆弱,也更容易懷疑自己。
為什麼會懷疑自己?解剖這個情緒
1. 社會比較焦慮:別人的人生像煙火,我的像檯燈
滑開IG或Threads,一打開就是高光人生:誰在紐約出差、誰在清邁度假、誰剛完成人生第一場馬拉松。
看著那些照片,我們心裡忍不住冒出聲音:「怎麼他們的人生都這麼精彩?」
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會自動比較,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只是社群媒體把這個比較機制無限放大。當別人的煙火每天在我們面前炸開,我們就會懷疑自己的檯燈是否根本不值得被看見。
但其實,你不是不夠亮。你只是活在一個放大他人光芒、忽略真實日常的世界裡。
2. 認可焦慮:不是沒被看見,而是沒被回應
你以為沒人讚你是因為沒人看見,但實際上很多人滑過了,只是沒「反應」。
沒有讚、沒有留言、沒有轉發,就像你在空曠山谷裡說了話,連回音都沒傳回來。我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真的有存在感?我說的話有沒有意義?
這不是脆弱,而是人類本能。因為我們不只渴望被看見,更渴望被在意。而這份在意感缺席時,就會變成焦慮、失落,甚至是對自己的質疑。
3. 自尊依附:把自我價值交給不認識我們的機制
當我們把自我價值感綁定在外在反應上,情緒就會跟著別人的掌聲起伏。
今天貼文表現好,覺得自己很棒;明天沒人回應,開始否定自己是否太普通、太無趣。
這樣的自尊,就像坐在社群平台演算法設計的盪鞦韆上,一下被抬高,一下又墜落。
但你知道嗎?你值得的,不是這種搖晃的價值感。你值得的是一種穩穩站在地上,即使沒有觀眾也知道自己是誰的力量。
理解,是開始鬆綁的第一步
也許你開始發現,原來這些情緒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套設計精密的心理機制。
平台希望你依賴它、期待回饋、停不下來,因為這樣你才會一直上線。
但當你看懂這一切的運作邏輯,你就能對自己的情緒多一分理解,也多一分寬容。
不是你太脆弱,是你太渴望被理解。
不是你太在意,是這個環境讓你不得不在意。
這份理解不是藉口,而是你重新拿回主動權的起點。
從內在找回自己
我們不需要變得冷漠、不在乎他人看法。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不被看法綁架的空間,一個能夠獨立呼吸的自我價值系統。
你可以從三件小事開始練習:
把貼文當記錄,不當任務:寫下讓你感動的、想記住的,不為討好誰,只為替生活留下一行註解。
關注自己,而非等待被關注:當你開始感到失落,不要馬上打開App,而是問自己:「我今天最值得被自己肯定的是什麼?」
建立多元自我價值系統:你不只是社群使用者。你是職場上的專業工作者、朋友眼中的靠山、伴侶心中的依靠。你的價值不需要透過點讚來證明。
你值得被看見,也值得不靠別人看見就喜歡自己
如果有一天你發了一篇貼文,結果一整天沒什麼人理,請你不要急著懷疑自己。
你分享不是因為需要證明什麼,而是因為你有話想說。這就已經夠了。
願你從現在開始,不再只是問「為什麼沒人按讚我?」而是學會問「如果沒有人按讚,我還能為自己鼓掌嗎?」
答案是:可以的。而且,你一直都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