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知識家》文章 〈如何成為一位專家?〉 梳理成清晰的重點摘要:
🎯 如何成為一位專家?(非執照型,如寫作、生產力、自媒體等)
📌 文章核心觀點
成為專家的過程充滿模糊性,尤其是非執照類專業。要「消除模糊性」,可從 三個層次 入手:
1️⃣ 不暴力使用大腦(善用前額葉皮質)
- 前額葉皮質是思考與決策中心,但容易「熱當」。
- 長時間硬撐 → 效率下降,甚至懷疑自己。
- 最佳方法:交替 專注練習 & 休息。
- 上午 → 最佳練習時段
- 晚餐後 → 次佳練習時段
- 下午到傍晚 → 完全休息(散步、運動、睡覺)
👉 要「順從人類天性」,而不是與之對抗。
2️⃣ 為自己貼標籤(不要臉)
- 在自媒體或公開場合,先替自己設定位階。
- 例:寫作人可自稱「爆文製造者」、「人氣專欄作家」。
- 初期會覺得尷尬,但 Reid Hoffman(LinkedIn 創辦人)說:
如果你推出時不覺得尷尬,代表太晚了。
- 這種「月暈效應」會讓他人誤以為你全能,進而帶來更多合作或機會。
👉 為自己貼標籤,是搶佔認知的捷徑。
3️⃣ 重複做簡單的事(堅持不要臉)
- 簡單事 → 容易複製與持續,能增加「心佔率」。
- 例:火鍋店因為料理簡單、隨時營業,讓人經常想到它。
- 對專業者而言:
- 生產力專家 → 持續發表短文(200–300 字即可)
- 寫作專家 → 每天固定發表與寫作有關的內容
- 穿搭專家 → 不斷分享穿搭心得
- 長期下來,群體會自然認知你是專家。
👉 專業 ≠ 證照,而是 群體對你的認知。
📝 總結公式
- 第一層次:堅持(懂得休息,避免過勞)
- 第二層次:不要臉(敢於自我貼標籤)
- 第三層次:堅持不要臉(重複做簡單事,累積心佔率)
📌 一句話收斂
想成為專家,不是靠一次的天才爆發,而是靠 順應大腦節奏、厚臉皮定位自己、持續重複簡單行動,最終在他人心中建立「專業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