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心理健康,大部分人腦中浮現的,往往是「憂鬱症」、「焦慮症」這類臨床診斷。
可是冷靜想一下,我們大多數人既不是病到需要住院,但也遠遠稱不上「真的健康」。
就像是電腦一直卡頓,但還能開機;手機螢幕裂了,但還能滑。這種「還能用啦」的狀態,其實就是很多人心理上的日常。
更尷尬的是,我們忙著把自己塞滿各種工作、課程、聚會,好像事情很多就等於沒問題。
可是一旦放假,少了那些外在刺激,反而突然浮現出一股莫名的不安感,覺得「是不是哪裡不對勁?」這才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心理困境。
1. 不要只看外在,把責任拿回自己手上
我們常把自己的不順心怪給別人,像老闆太機車、家人不理解、環境太糟。但如果你的人生劇本裡永遠都是別人在掌控,你就只能當配角。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承認「很多習慣與情緒,其實是我自己養成的」。
2. 認識自己,是一生的課題
自我理解不是一次考試,考完就結束,而是每一階段都要檢查的作業。你需要敢看見自己優點的同時,也要能接受那些「不想面對」的缺點。這不是自虐,而是確保你之後的行動方向,至少踩在正確的地圖上。
3. 想太多沒用,動起來才有用
光靠反思是不夠的,你得在不確定甚至害怕的時候,先做一點什麼。因為真正的動力、成就感、甚至快樂,都是在「行動後」才冒出來的,而不是坐著等靈感來敲門。
4. 對自己狠不下去?先練習善待自己
很多人對自己要求極高,卻忘了「同理」也要先用在自己身上。真正的慈悲不是盲目配合,而是能夠在必要時勇敢說「不」,同時仍然維持內心的穩定與善意。
5. 別忘了你的身體就是心靈的底座
心理和生理其實是同一顆硬幣的兩面。壓力大沒處理,常常會變成頭痛、腸胃不舒服這種「看不出病因」的症狀。所以運動、飲食、睡眠,這些老生常談,反而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功。
6. 工具並不是萬靈丹,用得對才是關鍵
無論是專業的諮商方式,還是藥物治療,都只是工具。工具的價值從來不是黑白分明,而是看它能不能在對的時間、對的方式被用在對的地方。當你能夠理性地看待它們,你就會更有主導權,也更能真的幫到自己。
7. 把人生當遊戲,別當考試
最後,別把生活搞得太嚴肅。人生很多時候不是「考不考得上」,而是「玩不玩得開心」。犯錯了?就當作破關失敗,換個打法再來一次。
其實心理健康並不是「有沒有病」這麼簡單,而是「能不能活得自在」。當我們願意把焦點從「不要生病」轉向成「怎麼更好」,你會發現人生,還是能散發許多光芒。
今日重點
📍 心理健康不是沒病,而是能自在生活
📍 拿回主導權,從自我覺察開始改變
📍 想很多不會有幫助,行動才會帶來改變
📝經驗分享
很多人談到心理健康,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就是「憂鬱症」或「焦慮症」這些臨床診斷,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介於「沒病」與「健康」之間。
過去我以為,把時間排得滿滿的就代表自己沒問題,但後來發現,忙碌只是暫時麻痺焦慮,解決不了根本原因。心理健康,某種程度上其實是自我主導感的體現。如果總是把問題推給別人,那自己在人生的劇本就永遠是配角;只有承認很多情緒與習慣是自己養成的,才有機會重新編寫劇情。
我也學到,想太多往往沒用,行動才會帶來改變。適度地善待自己、照顧身體、尋求專業工具的協助,都是讓內心更穩定的方法。心理健康不是追求「完美狀態」,而是允許自己在不確定中仍能自在生活。
心理健康不是「有沒有病」的二元判斷,而是一種「能不能活得自在」的能力。當我們願意對自己誠實,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學會平衡行動、休息與自我接納,我們才能在日常裡,過得更輕鬆、更自在。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