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開新聞,十篇裡面有八篇在講 AI 要取代誰誰誰的工作。聽久了,難免開始焦慮:
「那我呢?會不會哪一天也被換掉?」
焦慮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要更努力!更快!更拼!彷彿只有讓老闆看到自己燃燒小宇宙,才能證明「我不可取代」。
但這種想法,往往只會把自己榨乾。
短跑不是長久之計
我以前跟著爸爸在他工作場合打工,我多年後回想起來。
悟道一個很重要的道理:
職場不是短跑,而是長跑。
剛到新公司,新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一上場就全力衝刺」。
你今天用短跑速度,能做出 100 件,老闆會很驚訝;但隔天呢?你已經累得半死,只能做 40 件,老闆就會覺得你「退步了」。
所以,真正的智慧是:一開始就用你能長久維持的速度,去交出穩定的成果。
長跑的節奏,才是你真正能帶著走的實力。
給老闆看「盡力」,不是「燃盡」
當然,這不是叫你擺爛。
在老闆眼裡,你還是要表現出「我有盡力」的態度。這很重要,因為不表現就會被誤會成偷懶,表現過頭又會被當成理所當然。
所以重點是拿捏:
- 老闆能感受到你努力過,但那是你可持續的節奏。
- 不是燃盡自己,而是有界線、有分寸。
說白了,就是給老闆看一個漂亮的「盡力」姿態,但背後其實留著力氣給自己。
有些人不是努力,他是不用吹灰之力就能達到要求
而且說實話,有些人不是努力才成功的。
他們幾乎不用吹灰之力,就能達到很多要求——可能是天生聰明、家底雄厚、有人罩著,或者單純運氣好。
你如果拿自己拼命燃燒去跟這種人比較,只會覺得更不公平。
所以,與其想著要「超越」誰,不如先把自己的節奏跑穩。
留力,投資未來的自己
焦慮的時候,不是要繼續加碼賣命,而是該問自己:我能怎麼利用這些時間,讓未來的自己更有安全感?
把能量投資在自我學習,比方:
- 學一點新技能,哪怕只是多了解一個工具。
- 練一點語言,為未來的可能鋪路。
- 或者,單純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因為老闆能看到的只是你眼前的產能,但未來能守護你的,永遠是你自己帶走的能力。
你要思考,你的工作生涯大概要走 40 年
如果你遇到一位主管,天天掛在嘴邊說「你隨時可以被取代」,甚至提出根本達不到的要求,那其實是一段互相強迫的關係,現在這個時代是可以選擇放棄的。
何況為什麼當工作達不到要求時,責任總是要推到我們身上?
仔細想想,薪水可能只是老闆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要我們用這樣的代價去承擔所有錯誤,本身就不合理。
所以,不必過度揣測那些高層到底在想什麼。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本分的事做好,有餘力再幫忙。
剩下的壓力,應該由領大薪的人自己去想辦法。
所以,不要被「AI 要取代你」這種新聞嚇得拼命燃燒自己。
盡力不是燃盡,而是找到長跑的節奏。
給老闆看到你的努力,給自己留下成長的空間。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拼命取悅老闆,而是能帶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