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卡繆的《瘟疫》:只有義無反顧的反抗,才能抵抗瘟疫與邪惡的蔓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卡繆 photo credit: wiki

卡繆 photo credit: wiki


瘟疫的現實:考驗人性的傳染病

相信有經歷過百年一遇大疫COVID-19的人,讀《瘟疫》一定倍感親切:經由小動物悄悄傳給人類的病菌/病毒、國家/醫療機構/行政機關反應遲緩所引爆的大流行、隔離檢疫造成親人的短暫或永久分離、困守在家裏或者隔離所的孤獨感、自由被剝奪後的憤世嫉俗感、疫情結束後再也回不去的舊日生活…等等。疫情所帶給人們的種種創傷,以及人們對於疫情的不同反應,都可以在這本《瘟疫》中找到,如此全面而透徹的觀照,讓《瘟疫》充滿哲學的深刻思考,企圖在瘟疫肆虐的時空中,找出人類生命的出路。

卡繆的哲學重心在於「荒謬」與「反抗」,面對難以理解的「荒謬」,持續不放棄的「反抗」就成了守護人性的最後防線。因此《瘟疫》中的人物,不論是從頭到尾堅持救人的醫生、主動加入防疫小組的外地人、曾設法逃出封城但是最後選擇留下來抗疫的記者、兒子染疫後仍堅守原則的法官、持續研發血清的老醫生、孜孜不倦統計疫情的市政府小職員,都以他們微薄而堅定的力量,持續的投入這場看不到盡頭的抗疫戰爭。這些持續反抗的人們團結在一起,實現了卡繆在《反抗者》中所說的「我反抗,故我們存在」,以反抗來定義人類不願屈服的尊嚴。

在抗疫戰爭中,最麻煩的不是外在的病菌/病毒,而是被疫情影響生活後所產生不安與不滿的群眾情緒,書中描寫在封城後很多人因為悲痛和不安,放火燒毀自己的屋宅,想燒死瘟疫反而造成火災;或是為了逃出這個遭封鎖的城市,屢次攻擊城門。這種非理性攻擊自己人的行為,在台灣疫情延燒期間也層出不窮,台灣的藍綠分裂並沒有因為疫情嚴峻而停戰,像是國產疫苗、口罩國家隊等成功緩和疫情的措施,在疫情結束後,都被藍營支持者視為弊案(即使沒有任何證據),這些疫情期間來自民間的善意與努力,就淹沒在政治口水之中。下次如果國家有難的時候,我們還會看到這些勇敢的民眾挺身而出嗎?這或許就是台灣身為不正常國家的悲哀吧!

瘟疫的隱喻:無孔不入的邪惡

從二戰期間寫到二戰結束的《瘟疫》,這部寓言式小說,只是單純的討論由病菌/病毒所引起的瘟疫嗎?卡繆在他1942年的札記寫下這樣一段話:

「鼠疫,意味著痛苦和死亡的恐怖,隔離、流亡、分散,這些都是人的命運。人可能自暴自棄,屈膝服輸,並從中看到懲罰罪惡的上帝之手。但人也可以透過反抗,透過團結一致,重新取得自己的尊嚴及自由。」

卡繆所說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怖,隔離、流亡、分散」,以當年的歷史來說,可以看得出來,就是在描述納粹德國入侵法國之後,法國人在身心上流離失所的慘狀。法國被侵略的不只是有形的國土,還包括無形的思想,當年在法國成立的維琪政府,除了受德國控制之外,還拋棄了法國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的理念,以「反啟蒙、反自由民主、反共和國」的「國家革命」來向德國效忠。納粹主義就像一場瘟疫,逐漸侵襲著法國衰弱的身體,帶來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與死亡。

在了解瘟疫的延伸意義之後,面對著強大猖獗的瘟疫/邪惡,做什麼似乎都無濟於事,但是書中的主角李厄醫生,在幾乎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做出了選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04 字、18 則留言,僅發佈於J Premium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20.8K會員
310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2025/08/24
薛西弗斯的神話故事可說是最悲慘的人生:神對他的懲罰,是命令他每天推大石頭上山,然後在石頭快到山頂時,從他手中滑落滾回山下,以這樣日復一日的徒勞無功來折磨他。對照現代社會,就是台灣上班族常常自嘲的社畜人生…
Thumbnail
2025/08/24
薛西弗斯的神話故事可說是最悲慘的人生:神對他的懲罰,是命令他每天推大石頭上山,然後在石頭快到山頂時,從他手中滑落滾回山下,以這樣日復一日的徒勞無功來折磨他。對照現代社會,就是台灣上班族常常自嘲的社畜人生…
Thumbnail
2025/08/10
今年真的可以說是我的卡繆之年,從讀《反抗者》被燒到開始,接著讀《薛西弗斯的神話》和《瘟疫》,也是驚豔不已,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接下來應該會一本又一本的把他有中譯本的作品全部讀完。說來很神奇,雖然我沒有正式學過哲學,但是讀《反抗者》卻意外的順利,即使沒辦法全部讀懂,但是順著書中的討論,我赫然發現…
Thumbnail
2025/08/10
今年真的可以說是我的卡繆之年,從讀《反抗者》被燒到開始,接著讀《薛西弗斯的神話》和《瘟疫》,也是驚豔不已,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接下來應該會一本又一本的把他有中譯本的作品全部讀完。說來很神奇,雖然我沒有正式學過哲學,但是讀《反抗者》卻意外的順利,即使沒辦法全部讀懂,但是順著書中的討論,我赫然發現…
Thumbnail
2025/07/27
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因為臺灣自救宣言被捕;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登月成功,電影《二○○一年太空漫遊》在臺上映;1970年,彭明敏逃亡,泰源監獄事件,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黃文雄和鄭自才在紐約刺殺蔣經國失敗,臺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保釣運動在美展開…
Thumbnail
2025/07/27
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因為臺灣自救宣言被捕;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登月成功,電影《二○○一年太空漫遊》在臺上映;1970年,彭明敏逃亡,泰源監獄事件,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黃文雄和鄭自才在紐約刺殺蔣經國失敗,臺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保釣運動在美展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作者 : B.Brett.Finlay;Marie-Claire Arrieta 譯者 : 游懿萱 內容 :第一部,與其說我們是人,不如說我們是微生物 第一章 : 兒童:微生物的磁鐵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體驗了科學進步的優點,減少從小到大發生感染的風險。這些進步包括抗生素、抗病毒素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疫情改變人類生活樣子,重挫經濟,改變了地球樣貌,以及生態的多樣性。疫情下人類活動暫停,生態稍微獲得改善空間。生態被開發不回。變種病毒侵襲,難以逐步控制。政治分裂造成社會連結被破局。全球人口問題與社會矛盾。反思人類生活與價值觀。
Thumbnail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究竟我們作為讀者,在書中追尋的是什麼?是充滿異想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觀、還是為社會問題提出的假設性解答?
Thumbnail
讀完這本書也讓我開始思考,究竟我們作為讀者,在書中追尋的是什麼?是充滿異想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觀、還是為社會問題提出的假設性解答?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有許多一小群一小群的異數:像是走進森林咏唱復興的女巫,在出版業寒冬獨立經營書店的愛書人,只吃蔬果的醫療靈媒飲食者,相信這世界受黑暗掌控的陰謀論者…… 相對這群異徒,世界為數更多的是常人,然而,所謂的正常不過是基於好管理大多數人而沒有根據的出謀畫策。 我認為,這世界的包容……
Thumbnail
這世界上,有許多一小群一小群的異數:像是走進森林咏唱復興的女巫,在出版業寒冬獨立經營書店的愛書人,只吃蔬果的醫療靈媒飲食者,相信這世界受黑暗掌控的陰謀論者…… 相對這群異徒,世界為數更多的是常人,然而,所謂的正常不過是基於好管理大多數人而沒有根據的出謀畫策。 我認為,這世界的包容……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