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坐在明亮的餐廳裡,周圍是朋友的笑聲和杯盞碰撞的聲響。忽然,某個人隨口的一句話,像刀子劃過心口。她怔住,胸口一陣發緊,呼吸不自覺急促起來。明明只是普通的聚會,卻讓她想起多年前那場爭吵——臉紅脖子粗的指責、心裡的羞恥與無力。那段記憶早就被「放下」了,甚至她以為自己早已忘記。可是,身體卻在提醒:沒有。
這就是情緒與記憶的祕密。即使事件本身早已過去,大腦仍會在類似的場景裡觸發同樣的反應。
一、為什麼情緒能勾起「過去的傷」?
我們的大腦其實有兩套「記憶系統」。
- 海馬迴:專門記錄「事情的細節」,例如時間、地點、人物。這部分的記憶,會隨時間慢慢淡化。
- 杏仁核:負責處理「情緒反應」。它像一個警報器,特別容易記住跟恐懼、痛苦有關的情境,因為這對生存至關重要。
所以,即使我們已經忘記事件的細節,杏仁核卻依然牢牢保存著「那種感覺」。
當環境裡出現相似的聲音、氣味、語氣,它就會立刻拉響警報,讓我們的身體重現心跳加速、胸口緊縮、想逃跑的反應。
這種「被觸發的情緒」不是矯情,而是大腦在保護我們。
二、情緒記憶是怎麼「編輯」的?
很多人會問:「既然這些記憶那麼痛苦,為什麼不能刪掉?」
事實上,大腦的記憶並不是固定的檔案,而是「每次回想都會被重組」的。
科學家發現,當我們回憶一件事情時,大腦會重新打開這段記憶,然後再存回去。這意味著:
- 如果我們用新的理解去看待舊事件,這段記憶的痛苦感可能會慢慢減弱。
- 但如果當下情緒再次強烈,那段記憶可能變得更加清晰、更加沉重。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透過治療與練習,能讓舊傷口變得不再那麼痛;而有些人,反而因為不斷「反芻」痛苦,讓創傷更深。
所以,與其說「刪除記憶」,不如說「重新編輯」。
三、為什麼「不同事件」也會有「同樣反應」?
很多人疑惑:我明明遇到的是全新的事情,為什麼反應卻跟過去一模一樣?
原因在於大腦會「泛化」。
- 如果你曾在某個夜晚被責罵,那麼以後只要遇到相似的氛圍——昏暗的燈光、低沉的聲音——身體就可能自動啟動防禦反應。
- 就像曾被狗咬過的人,即使面前的是一隻溫順的小狗,心臟也會怦怦直跳。
這不是因為人「想太多」,而是大腦用最保守的方式保護我們。寧可誤判,也不願再受一次傷。
四、情緒的「身體痕跡」
心理學家發現,創傷不僅存在於大腦,還會「存放」在身體裡。
- 肌肉會因緊張而僵硬。
- 胃會因壓力而痙攣。
- 有些人甚至會在壓力下出現莫名的疼痛或皮膚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的情緒被觸發時,身體往往比大腦更快「說出真相」。
五、如何與這些「舊反應」相處?
- 覺察觸發點
嘗試記錄:什麼時候、什麼情境下,你的身體和情緒特別敏感? 了解觸發點,就像知道「地雷在哪裡」。 - 區分「過去」與「現在」
當反應出現時,可以默念:「這是過去的影子,現在的我已經安全。」 這能幫助大腦重新建立連結。 - 重新連結正向經驗
如果在相似的場景裡,你刻意安排一個安全、愉快的經歷,大腦會逐漸「覆寫」舊的警報訊號。 例如:曾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可以先在安全的環境中嘗試,累積新的正向經驗。 - 身體安撫
深呼吸、肌肉放鬆、冥想、伸展運動,這些方法都能降低杏仁核的過度反應。
六、最後的提醒
情緒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不只是記憶,也是身體的痕跡。
我們無法要求大腦「完全刪除」,但可以透過理解與練習,讓痛苦慢慢轉化,成為提醒自己更堅強的訊號。
就像開頭那位女孩,在餐廳裡的瞬間,她以為自己又回到過去。
但只要能看見「這是舊影子,不是新的傷害」,她就能把自己從過去拉回現在。
- 情緒會勾起舊創傷,是因為大腦的杏仁核會記住「感覺」,比事件更久。
- 記憶不是固定的,可以被「重新編輯」。
- 不同事件也能觸發同樣反應,這是大腦的「泛化保護機制」。
- 情緒會在身體留下痕跡,透過覺察、區分、重新連結、安撫,我們可以逐步減弱這些反應。
情緒不是敵人,而是大腦在保護我們的方式。當我們理解了這點,就能更溫柔地和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