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人們在能正常活動時對自己的血壓值很寬容,卻對臥床無自理能力的老人很嚴苛。
幾乎每周的門診或臨廠服務,都會有被醫師認證為「高血壓」的民眾跟我說:
「我已經50歲了,血壓140還好吧,算正常吧,年紀愈大不是血壓愈高嗎?」
也常常在居家醫療,訪視躺在床上無意識插著鼻胃管尿管的80歲失能老人,家屬擔心地詢問:
「這幾天量到血壓都有140,是不是太高了,會不會怎麼樣啊?」
控制血壓的初衷,我在這篇文章門診問答| 血壓藥一定要吃一輩子嗎?裡提過,是為了預防重要器官的損傷,避免發生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等疾病,減少將來失能或死亡的機率。
那我們來想想看,對於一個失能、失智、身上有多種慢性疾病,年齡高達平均餘命80歲以上,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無法對話、無意識,整日躺床看著天花板定時被管灌的人來說,預防未來5-10年的心血管疾病發生,對他的好處是什麼?
為了把血壓降到更理想的120,增加藥物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更多的藥物交互作用、副作用、血壓過低的風險 (特別是這類病人往往都已經服用很多藥物,血壓調控能力也比較差)。
反過來說,所有還在工作、照顧家庭、有社交活動的人,積極控制血壓可以帶來較長自由生活的日子,減少家人和國家社會的負擔。不管是自我生活調整,或是藥物治療,都值得努力。至於藥物的副作用,需要進行利弊權衡,如果藥物治療的利大於弊,自己生活習慣又不佳,那麼以藥物來幫助血壓達標是必要的。
2025年最新版高血壓定義
根據2025年美國心臟學會(AHA)等13個相關學會協會聯合出版的成人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與管理指引:
成人正常血壓值 收縮壓應低於 120mmHg, 舒張壓低於80mmHg。

對於一般健康成人(孕婦除外),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 130mmHg, 舒張壓 80mmHg。
在使用這個標準時,有幾點需要注意:
- 適用的量測方法為醫療院所診間的平均血壓(average BP measured in a health care setting, office BP),至少需在兩個不同時間點,各取得兩次以上的血壓測量平均值。
- 居家血壓測量(HBPM)與診間血壓差異不大,對於已確診高血壓及治療中的患者,應鼓勵其在家中監測血壓,以評估治療效果。
- 血壓多高需要積極介入和藥物治療,可以利用風險評估工具(PREVENT)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而不只是依照年齡,來判斷是否開始藥物治療。而這個評估工具,適用對象為30-79歲。
- 對於機構住民、預期壽命有限者 或 高齡合併多重疾病導致衰弱者,則應個別化評估,治療方針可應用 shared decision-making(共同決策),與患者及家屬討論「延長壽命」與「生活品質」的平衡避免過度積極降壓,以降低跌倒、腦灌流不足或腎功能惡化的風險。
- 老年人應特別注意直立性低血壓(OH)、多重用藥交互作用與腎功能變化。
- 積極控制血壓,有助於預防及延緩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及失智症。
血壓多高才算高?
對於絕大部分的成人,把血壓控制在120/80以下,可以常保心血管健康平安。
血壓值達到130/80以上,應該要積極控制,進行生活型態調整,或者是藥物治療。
高齡(80歲以上)衰弱、長照機構住民、接受安寧療護患者、失能合併多重疾病者,應該考量「預期餘命」、「生活品質」、「藥物副作用及交互作用」,一般而言,控制在140~150mmHg以下,甚至以症狀為主要治療方向即可。
參考資料:Jones DW, Whelton PK, Carey RM, et al. 2025 AHA/ACC/AANP/AAPA/ABC/ACCP/ACPM/AGS/AMA/ASPC/NMA/PCNA/SGIM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ypertension. 2025;82(3):e00–e00. doi:1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