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進化史:關於人類增強與技術超越的迷思》( Visions of Technological Transcendence: Human Enhancement and the Rhetoric of the Future.201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2 年出版。
在科技快速演進的語境中,「人類增強」與「技術超越」幾乎成為當代的關鍵詞。腦機介面、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與太空殖民,往往被包裝成必然的進化方向,甚至以烏托邦式的語言宣稱:可以徹底改造人類命運。
美國傳播與修辭學者 James A. Herrick 在《人類未來進化史:關於人類增強與技術超越的迷思》(Visions of Technological Transcendence: Human Enhancement and the Rhetoric of the Future)中,卻選擇退後一步,以傳播與神話批評的角度,解構這些「未來敘事」的說服力量,並提醒我們:人類真正的進化或許不在於器官或程式的升級,而在於話語與價值的反思。 寫作目的:揭示科技神話的修辭運作 Herrick 的首要企圖,並非判斷這些技術願景會否成真,而是揭示「人類增強」話語如何被構造成一套現代神話。他強調,這些敘事並非單純的科學預測,而是融合宗教語彙、救贖想像與歷史必然論的修辭工程。它們不僅影響大眾想像,也在無形中引導政策投資與社會資源分配。換言之,本書的目的在於「去魅」:辨識並拆解我們為何相信科技即是未來,並相信未來只能如此。 核心概念:八條「技術—救贖」的敘事鏈 書中將流行於媒體、學界與產業的技術超越論,梳理為八種相互交織的主題: 1. 進步必然/奇點降臨:將歷史描繪成直線進步的必然,技術奇點彷彿命定。 2. 演化替代:由工程學接管自然選擇,人類自我設計。 3. 生命即資訊:人被視為可上載、可複製的資訊流。 4. 大腦增強與心智連結:全球腦與集體智能的夢想。 5. 超越智人:人類將進入「後人類」階段。 6. 終止死亡:死亡不再是宿命,而是可解的工程難題。 7. AI 作為新神祇:演算法被賦予宗教化的崇拜語彙。 8. 太空殖民:離開地球被視為人類命運的終極篇章。 Herrick 指出,這些敘事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編織了一幅「必須投資科技、否則落後文明」的話語網絡。 方法論與學術價值 Herrick 的最大貢獻,在於提供一套修辭學的閱讀工具。他不以科技發展本身作判斷,而是拆解其中的比喻、譬喻與權威訴求,讓讀者能在面對「長壽不死」「人機融合」等口號時,看見其背後的話語邏輯。這種方法不僅拓展了傳播學的研究領域,也為公共辯論提供了批判工具。 然而,本書的侷限在於:它揭示話語運作,卻對具體的政策設計、倫理規範著墨不足;此外,分析主要集中於西方科技論述,對其他文化語境的應用尚待補充。 與 Nicholas Carr 的互補 若與 Nicholas Carr(《淺薄》《玻璃籠》)的著作並讀,兩者構成互補:Carr 關注數位媒介如何改變注意力、技能與思維模式,著重在「結果」;Herrick 則分析這些結果背後的「說服過程」——為何我們甘願交出記憶與自主性,因為一套烏托邦的科技故事早已讓我們信服。 人類文明的前景:在「可欲」與「可控」之間 Herrick 的批判引導我們思考三個前景方向: 審議式增強:將增強科技納入公共討論,以公平與風險為基準。 修辭問責:要求科技預言與商業宣傳接受檢驗,而非以「不可避免」為擋箭牌。 多元未來:拒絕單一文明模板,將人文、宗教、社群納入科技規劃的早期階段。 這些觀點提醒我們,未來的關鍵不在於技術的極限,而在於我們如何選擇敘事,並以何種價值來引導發展。 總結評價 《人類未來進化史》是一部具啟發性的傳播學著作。它最重要的洞見在於:人類未來首先是一場話語的競爭,而非單純的技術競賽。在腦機介面、基因療法與人工智慧不斷突破的時代,本書提供了辨識與反思的工具,讓我們免於被科技烏托邦牽著走。 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在於給出具體的技術路線,而在於促使我們保持清醒:科技雖能改變生物學與物質環境,但能否改變文明的價值方向,仍取決於人類如何審慎使用語言與修辭來塑造「未來」。□相關視頻□
安爭鳴:首長真能活到150歲嗎?
https://youtu.be/VzVhFQXr8f8?si=QGn29qMPtHX5ISfF

James A. Herrick(1954/10/06--2024/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