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過?
看到有人分享一個「超棒習慣」,心想:哇~我也要試試看!
結果照著做了,卻完全沒有傳說中的神奇效果,甚至還更累。我最近就試了一個——早晨洗澡。
大家都說,早上洗澡不僅能整天香香的,出門還更有精神。
但我實做後,雖然全身清爽香噴噴,整個人卻放鬆到不行,好像隨時準備回去睡一覺。
為什麼會這樣?
① 古典制約
我的大腦早就把「洗澡」和「睡覺」綁在一起。
- 晚上洗澡 → 收拾一下 → 上床。
- 假日運動後洗澡 → 收拾一下 → 午睡。
- 久而久之,洗澡 = 放鬆 = 準備休息。
所以早上洗澡,大腦自然套用舊模式:「好,可以睡了!」
② 生理節奏
洗澡會讓體溫上升、血管擴張,再慢慢下降。
這個過程會啟動副交感神經,幫助身體放鬆。
如果沒有搭配清醒行為,身體就會覺得「啊,好舒服~該休息了吧?」
③ 心理暗示
有人相信「早上洗澡 = 提神」,大腦就會給出正向回饋。
這就是心理學裡的「安慰劑效應」。
但我沒有這種信念,所以效果完全不同。
再看一個例子:蔡依林的 21:30 作息
蔡依林曾分享,她每天晚上 21:30 就睡覺,隔天精神滿滿。
很多人想模仿,結果卻半夜兩三點醒來,翻來覆去睡不著,隔天更累。
這就是心理學裡的個體差異。
每個人的生理時鐘不同。
對她來說,21:30 是最佳狀態;但對你,可能只是「睡太早,反而睡不熟」。
為什麼別人的好習慣,會在我們身上失效?
因為習慣的重點,不在於它多流行、多厲害。
而在於它能不能跟你的身心節奏契合。
我們常常急著把別人的方法套進自己的人生:
- 別人早起,我也要五點起床。
- 別人一天洗兩次澡,我也要跟上。
- 別人早睡,我也要馬上調作息。
但結果往往是:越跟風,越挫折。
因為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習慣不是複製品。
那該怎麼辦?
① 觀察自己的回饋
問問自己:這個習慣帶給我是精神?疲倦?焦躁?還是安定?
誠實面對,就是調整的第一步。
② 給自己過渡時間
改變習慣不會一次到位。
像我想養成「早上洗澡 = 提神」,或許需要改變洗完澡後馬上睡覺的行為。
譬如把洗澡的時間提前,這樣洗澡完就不會馬上去睡覺。
③ 允許自己放棄
這點最重要:真的不適合自己的習慣,就不必硬撐。
就像不合腳的鞋,硬穿只會磨破皮。能放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照顧。
習慣的本質
這次小實驗,讓我更深刻理解一件事: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自由的,但其實很多時候,是被習慣牽著走。
洗澡這麼單純的行為,卻能因為「睡前模式」被大腦自動連結成「該休息」。
這就是心理學說的「自動駕駛模式」:習慣一旦形成,大腦會自動執行。
但好消息是——習慣既然能被建立,就能被改寫。
只要我們多觀察、多實驗,大腦就會學會新的連結。
投資自己,找到專屬節奏
真正的自我投資,不是複製別人的步調,而是找到自己的韻律。
別人的早睡早起,可能讓他精神滿滿;
別人的早晨洗澡,可能讓他清爽提神;
但對你而言,最適合的習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版本。
最好的習慣,不是來自模仿,而是來自傾聽。
當你願意聆聽身體與心的回饋,並根據它們調整,你就已經在投資自己。
結語
沒有一種習慣適合所有人。
就算是再棒的作息或再流行的方式,都需要經過自己的身體和心去驗證。
投資自己,不是追隨,而是持續實驗。
而我會繼續嘗試早上洗澡,因為早上出門可以全身香噴噴又通體舒爽的感覺,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