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顏值》讀後感:相由心生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閱讀心得】

「你覺得這個人是不是你的菜?」身邊有個人曾問過我這個問題,放到我眼前的是一位陌生藝人在社群軟體的大頭照。我試著看了一陣子,只反問他:「有沒有這個人在動的樣子?光是看一張照片,我沒辦法說自己喜不喜歡這個人。」

後來想想,那只是在閒聊,我大可回答「是」或「不是」就好。在流行看臉的時代,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但當下我很難明確描述那張臉帶給我什麼樣的感覺。這讓我忍不住思考一件事⋯⋯

當我們看著一個人的臉⋯⋯說真的,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我原本以為這是個滿膚淺的議題,但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在探討相關的問題。在《顏值》的開頭,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介紹第一印象的前世今生,再移動到近代,用更貼近現代的視角來說服讀者,這其實是非常生活化的事。從跟陌生人打球時挑選隊友,到選舉時決定要把票投給誰,看臉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生活化的特色這也反應出作者在書中的描述風格。

在許多章節,可以看到作者在開頭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再帶入要談的議題,或是用電影的劇情來解釋當下要說明的概念。另外,我喜歡作者搭配大量的圖片,讓讀者可以先試試看自己對這些圖片有什麼感覺,後續的解釋文字讀起來會更好理解,讓很科學的事情聽起來更平易近人。以自然科普主題的書來說,或許《顏值》的厚度會讓人退卻,但因為上述的特色,實際上挺有意思的,最意想不到的是它帶給我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人相信「相由心生」,讀完《顏值》後,我認為這個成語仍然站得住腳,但重點變成是「觀看者」的心。正如作者的話:我們要解讀的是我們內心的地圖——由我們的文化、個人歷史、偏見形塑而成,會在我們對面容的解讀中浮現。

回到我自己開頭的疑問,原來「看臉」沒有我想的那麼膚淺,背後有一套值得花時間理解,甚至仍在探索中的概念。形成第一印象是人的生存本能,但它的意義絕對不只關乎社群軟體帳號的追蹤人數。

下回看著一張照片,可以提醒自己人是活的。比起被定格的一瞬間,從生活習慣、喜好等不同的面向著手更有機會認識一個人。

在過程中或許也能更了解自己。

【閱讀筆記】

關於作者

如果要問誰是「看臉」的專家?我想亞歷山大·托多洛夫絕對撐得起這個身份。

他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對第一印象的研究受到許多國際媒體的報導。這種公信力甚至讓他在重大選舉時被請教哪位候選人的長相更有勝算(例如序言中提及的韓國競選團隊)。

《顏值》是他花了超過五年的時間撰寫完成的書,試著用他的專業告訴每個翻開這本書的人,關於「看臉」這件事,絕對不只是短暫一瞥那麼簡單。

面相學簡史

看臉不只是現代才有的事。16~19世紀的歐洲,幾位代表性人物的觀點讓人們相信可以透過外表來判斷一個人的內在。其中拉瓦特利希滕貝格的看法相反,前者在現代看來有容貌歧視的嫌疑,但仍影響19世紀的民眾;後者觀念較現代,後來打敗拉瓦特的觀點。

當時大部分的看法僅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主觀論調,尤其拉瓦特沒有科學實作可以替他主張的面相學論點背書,直到19世紀末知名科學家高爾頓,發明合成攝影術,才建立臉的基本要素,得出「平均臉孔」的概念。

到了20世紀早期,即便面相學/顱相學的書籍在坊間廣為流傳,心理學的崛起已開始讓面相學的可信度受到挑戰。

心理學與第一印象

心理學研究第一印象的過程有過一些改變。至少就書中來看,大致上的變化是:聚焦在第一印象的準確性,指外貌跟實際性格的關聯 —> 外貌帶給人的相應心理印象

早期的心理學界沒有找到什麼支持自身準確性的證據,除了知道第一印象奠基在外表,還是不清楚具體的機轉,直到195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保羅·西科德與同事的的研究帶來改變,轉為探討外貌帶給人的特定心理印象。

透過實驗也發現,人們對於印象確實會有共識,而且形成第一印象是很輕鬆快速的過程;至於多快?作者也提出近代研究的數據:30~40毫秒就夠了。

研究方向改變後,研究的方法也變得不一樣,甚至遇上一些困境。可以歸納出幾個問題:

  1. 第一印象生成太快,無法得知內在產生判斷時是什麼狀況。
  2. 人把臉視為一個整體,五官中有任何更動就有不同印象,實驗做起來很複雜。
  3. 心理學所屬的科學需要不用主觀詞彙描述客觀事實,但第一印象是很主觀的事。你甚至不用開始研究,光是在提出問題的當下,可能就已經帶有自己的想法,問題本身就具有個人色彩。

⭐研究方法的分水嶺:有沒有辦法不調整人臉特徵,也不仰賴主觀報告下,瞭解哪種特徵比較重要?

後來有學者找到方法排除上述的困難,促進後續的研究。那就是用「視覺干擾」的概念,把臉孔模糊化或是遮蔽,用隨機的雜訊來研究特定的特徵給人什麼樣的印象。重點是研究者在實驗中不再放入自己的假設,而單純記錄受試者的行為與結果。

經過種種研究,我們可以簡單整理出建立第一印象的三大基礎:「值得信任程度」、「強勢度」與「吸引力」,其中「值得信任程度」與「強勢度」的影響較大

論功能,在只有外貌可以參考的情況下,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個人意圖的好壞,還有執行這些意圖的能力。另外也進一步確認人對於特定的臉孔類型有所謂共同的第一印象,而且會根據「觀者」的經驗有所不同。

這也衍生出其他的疑問:第一印象會誤導人嗎?若真是如此,人又為什麼對於第一印象深信不疑?

第一印象會有什麼問題?

第一印象是「一張人臉」在「觀看者」腦內生成的東西。就書中提出的論點,個人認為大致的意思是兩者都可能被「動手腳」。

就人臉來說,靜態的照片只捕捉到某人一瞬間的樣貌。實驗發現光是改變臉的亮度就能影響帶給人的感覺,只憑被定格的瞬間就斷定一個人的內在太以偏概全。書中甚至提到一個理論,解釋這種「以偏概全」的現象。

至於觀看者,如果在看到照片前被告知一些訊息,這種在觀者腦內動手腳般的行為也會影響實際看到照片後的判斷,顯示不論正確與否,人很難排除自身認知的影響

再深入探討「觀看者」的部分,作者在第二部的尾聲就有提到,每個人心裡都有所謂的「典型臉」,這會跟自己的文化背景、生命經驗有關,甚至進一步影響對新臉孔的印象。

既然生成第一印象的機轉這麼複雜,把對一個人的印象放在心裡是一回事,運用這些印象做決定,又是另一回事。作者在書中舉了不少例子,說明我們太相信自己用臉看人的能力,反而因此在更重要的決定中做出沒那麼好的選擇。

生來看臉色

雖然作者提出第一印象有不可靠的地方,但第一印象的假說也不完全是錯的,在演化路上確實有它的社會功能。

本書的最後一部,作者著重在比較現代的研究和論點。

或許我們生來就會追蹤人臉或是相似的影像,那是一種生存本能。在尋找照顧者並和他們的互動中發展出一套看臉的技巧,未來持續影響我們的社交發展。人腦也確實有一部分在認臉,但即便在辨識情緒和社交上有重要性,靜態的臉其實能提供的訊息很少。如果搭上身體,光是姿勢不同,就會給人不同的觀感。

不想掉入面相學的陷阱,記得兩件事情:

  1. 人是活的,隨著情境不同,臉上的表情和觀看者的詮釋都會有所改變。
  2. 人臉的演化是要幫助我們促進溝通,不是直推人的性格。想了解一個人的個性,需要花時間和對方相處、互動,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

【書籍資訊】

作者:亞歷山大•托多洛夫(Alexander Todorov)

譯者:馮奕達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年/版本:2021 / 初版

分類:自然科普

raw-image

(圖源自誠品線上官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傑埃爾閱讀誌的沙龍
0會員
5內容數
2025/08/15
在懸疑小說的世界裡,《緘默的病人》大概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小說。 會有這樣的第一印象,是因為在這個上網風氣比閱讀興盛的時代,我竟然先後在幾個不同的場合聽到這本書的名字,而且皆給予正面的評價。 至於它在網路上也有熱烈的討論度,甚至被知名書評網站票選為年度最佳推理驚悚小說等暢銷證明,那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Thumbnail
2025/08/15
在懸疑小說的世界裡,《緘默的病人》大概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小說。 會有這樣的第一印象,是因為在這個上網風氣比閱讀興盛的時代,我竟然先後在幾個不同的場合聽到這本書的名字,而且皆給予正面的評價。 至於它在網路上也有熱烈的討論度,甚至被知名書評網站票選為年度最佳推理驚悚小說等暢銷證明,那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Thumbnail
2025/08/03
【閱讀心得】 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時候我有點嚇到。 倒不是說長得有多可怕,只是把書從書架上抽出來的當下,忽然看到兩個女孩子放大的臉,用那種絕對稱不上開心的眼神和表情盯著你,讓「失蹤案」這個主題瞬間變得更加鮮明有感。 《貝塞尼家的姊妹》是作者蘿拉•李普曼比較早期的作品,敘述三十年前一對在購物中心失蹤
Thumbnail
2025/08/03
【閱讀心得】 第一眼看到封面的時候我有點嚇到。 倒不是說長得有多可怕,只是把書從書架上抽出來的當下,忽然看到兩個女孩子放大的臉,用那種絕對稱不上開心的眼神和表情盯著你,讓「失蹤案」這個主題瞬間變得更加鮮明有感。 《貝塞尼家的姊妹》是作者蘿拉•李普曼比較早期的作品,敘述三十年前一對在購物中心失蹤
Thumbnail
2025/07/15
【閱讀心得】 連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都很困難了,那麼想「在死前把財產歸零」聽起來會不會太瘋狂?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入比爾·柏金斯,大膽地以"Die withZero"這個概念為中心思想,寫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作者在書的開頭便講明,他並不是以財務規劃或投資理財專家的身份教讀者如何讓你的
Thumbnail
2025/07/15
【閱讀心得】 連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都很困難了,那麼想「在死前把財產歸零」聽起來會不會太瘋狂?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入比爾·柏金斯,大膽地以"Die withZero"這個概念為中心思想,寫了《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一書。作者在書的開頭便講明,他並不是以財務規劃或投資理財專家的身份教讀者如何讓你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我覺得我的鼻子不夠挺」「我覺得我的眼睛太小了」「我的嘴巴太大了不好看」這些閒言言語你熟悉嗎?
Thumbnail
「我覺得我的鼻子不夠挺」「我覺得我的眼睛太小了」「我的嘴巴太大了不好看」這些閒言言語你熟悉嗎?
Thumbnail
我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在看人 這個應該是好人 那個可能是壞人 判斷的條件可能是 政經地位 社會名望 長相衣著 文筆談吐
Thumbnail
我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在看人 這個應該是好人 那個可能是壞人 判斷的條件可能是 政經地位 社會名望 長相衣著 文筆談吐
Thumbnail
這篇文章寫給因為社群媒體或他人意見而感到容貌焦慮的你/妳,我想讓你/妳知道的是——其實你/妳很好!「美」是什麼?這是人們數千年來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寫給因為社群媒體或他人意見而感到容貌焦慮的你/妳,我想讓你/妳知道的是——其實你/妳很好!「美」是什麼?這是人們數千年來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一個人的美好都可以靠包裝,只有人性的單純假不來。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